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把诚信看作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探讨诚信道德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年近八四,立志以进德修业为晚年补课首务,有幸得读黄钊教授所著《儒家德育学说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深获我心,不禁伏案而叹:"快哉此书,何其出版之晚也!"  相似文献   
3.
吴澄论"尊德性"与"道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中庸之道。他以“发见本心”为“知”,以“固守本心”为“行”,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尊德性”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5.
"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孔子在儒家伦理学说中指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慧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其中的"信"就是诚信.<论语·颜渊>中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易>中也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汤锐 《学术界》2013,(1):186-194,286,287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与之相映衬的是,新建的民国依然隐含着一种潜在的道德危机,是年2月26日,以吴稚晖为代表的同盟会会员在上海率先发起以提高个人道德为宗旨的进德会.进德的核心要旨是社会中关于“吃花酒、斗麻雀、讨小老婆”等陋俗.然而自1912年4月8日,袁克定、袁克文介入选德会事宜之后,进德会原有的理念宗旨却被渐次地异化,客观上宣告了进德会的破产.作为上海进德会参与人之一(蔡元培当时名列甲部会员),蔡元培应该说积累了一定的道德运作经验,这也为他日后在北京大学发起进德会奠定了基础.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面对校园中师生们日益严峻的私德问题,蔡元培着手发起北大进德会,该会所关注的要旨依然是“嫖娼、赌博、娶妾”等社会陋俗.经过一年之余的进德活动,进德会着实提高并净化了北大的校园风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之中,以进德会会员为代表的学生领袖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9,(6):137-145
山东进德会(1933—1937)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韩复榘督鲁期间成立的官方组织,其贡献不过是在商埠区提供无伤大雅的娱乐活动。本文则通过勾稽历史档案并结合稀见史料《进德月刊》,发现其是以满足韩复榘"治世想象"而成立,而手握重兵、独揽大权的军政领袖、政治上随风倒、但求自保的技术官僚以及一般民众但求坐稳奴隶的"乐观"精神等多种原因,使进德会在鲁省战前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进德会重塑了地方精英的交际与利益交换方式,也容忍"能吏"们在平衡国民政府、韩复榘个人势力与山东地方士绅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推动渐进式的现代化方案。其以复古的吏治道德主义在1930年代的鲁省受到出人意料的欢迎,则表明土俗世界大众的某种隐秘心态:所进者为何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忧外患的乱世中获得短暂的"治世",而这既无关新与旧、中与西,也无关民主、科学与道德、传统孰重孰轻之辩。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一社会群体,他们的德育问题是社会聚焦的研究热点,文中拟从心态层面、行为层面、社会层面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探讨师范生德育现代化生成模式,以期达到师范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鲁迅思想的发生与清末留日知识界有关“革命道德”话题的讨论密切相关。这场讨论聚焦革命者的“私德”问题,经由《新民丛报》与《民报》、章太炎与《新世纪》的笔战扩大了影响,鲁迅在东京时期所作的诸篇论文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思想语境当中。对“革命道德”话题的关注、思考与回应,促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进德观。他通过对“人”的内涵更新与“立”的方法变革,构成对儒家“立人”进德观的挑战与现代转化。鲁迅进德观的落脚点在如何塑造现代人格的问题上,也融入了借重文艺发扬精神的思路,形成了审美与道德融合的文学观念。鲁迅关于“革命道德”的思考从清末延伸至“道德革命”的五四时期,又在1930年代新的革命语境下再次被激活,对“革命者/启蒙者”的道德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鲁迅思想一以贯之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