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六经",纠正孔子之后至今仍存在的对"六经"的有意或无意的割裂所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笔者认为:"六经"是整体系统而又各自为用,不能割裂;"六经"的"述而不作"实为以述为作,不能看作复古;"六经"兼具阳刚阴柔且两者并重,不能看作只重道德。  相似文献   
2.
"述而不作"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特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具有丰富的学术意蕴,更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蕴。这个思想与中华的"天人合一"思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述而不作"不是不要作为,而是不"妄为",这正是"天人合一"思维在学术领域的体现。钱穆是20世纪学通四部的国学大师,他的很多著作都离不开"天人合一"与"述而不作"。透过钱穆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一书,能加深对"天人合一"与"述而不作"关系的理解和对中华文化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5.
就影响《文心雕龙》的传统文化诸因素来看,史官文化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发展之合理性的界限。质、文之连续 ,亦即天人之合一。在这个意义上 ,“文”的“作”亦即“不作”。文化表现为一质、文之张力关系中的生命连续 ,同时 ,亦总是作为“传统”以此“不作”之“作”的方式活在我们之中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总能有所“作”的原创性之本。近代以来 ,文化的“断裂性”和历史“记忆的短暂” ,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文和精神资源积累与原创性的不足。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阐释原则 ,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述”与“作” ,构成古代著述思想的一对范畴。“述而不作” ,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 ,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它所负载的 ,不仅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还有因循守旧的保守内容及崇圣为公的思想内涵。古人不敢轻易称自己著述为“作” ,这种思想的背后隐藏着两种内容 ,即圣化原创性和立言为公性。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述” ,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8.
“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 ,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它既意味着孔子对国民阶级的承认和肯定 ,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孔子的复古立场。孔子极力强调对成仁为人的重要意义 ,认为“习”礼、践礼是人成仁人君子的唯一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10.
孔子实现"哲学的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态度不是"述而不作"而是"同途殊归";导致战国时期学派分化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亦是"同途殊归"。汉代之后,"同途殊归"说埋藏于地下,历代学者只知津津乐道"殊途同归",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幸。马王堆帛书《要》中提出的"同途殊归"说,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同途殊归"与"殊途同归"、"一元"与"多元"、"溯源"与"旨归"的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