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校长职业发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从普通教师到引领学校健康发展的成熟校长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职前预备期、适应期、称职期和成熟期。不同发展时期对校长具有不同的要求,校长只有顺应这些要求不断进取,才能成长为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校长。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新生适应期目标缺损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一个适应期适应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适应期中。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目标缺损现象,即大学新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按一定标准所确立的目标(或潜在目标)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文章从大学新生目标缺损现象的表现形式入手,从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大学新生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研宛造成目标缺损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大学生目标缺损的校正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所大学要成为优秀的大学,一般至少经过五个阶段,即初创期、适应期、起飞期、机遇期、成熟期.山西大学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正进入"机遇期"和"成熟期"的相交阶段.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步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推进"五个转向",强化研究教学型大学应有的"六个特征",向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也就是要抓住机遇期,走向成熟期.我们的选择适应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转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趋势.符合山西省委、省政府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环境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大学新生能否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对于整个大学生活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阐述了适应性教育的内涵、意义、目标,并且提出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华明友校长鲜活的故事 ,考察名校长管理学校的方式 ,感受名校长的理想和追求 ,并由此展开对名校长教育思想发展轨迹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每位大学新生都面临着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大学新生存在典型的心理冲突表现,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涯,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是摆在学校和新生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新生适应状况问卷》,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冲突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分析,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许芸 《社会工作》2008,(11):49-50
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如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同学交往、与异性交往、学业压力、自我形象的建立、参加各种社团等。为了缩短大一新生的这段适应期,期望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来使他们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来到企业就业,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心理调节和环境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心态调节得越彻底,对新人厂大学生尽快融人企业、早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越有利。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新人厂大学生要缩短心理适应期,关键还在于自己。这就需要新人的大学生注重自我心理的维护和行为习惯的调整,改变与企业工作生活制度不相一致和不相适应的地方,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情感、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这些环境的强烈刺激与影响,必然使处于社会适应期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多元化的社会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乡镇公务员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支持力度,关系党的事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作为新进乡镇公务员,要学好"四步法"以缩短适应期,及早融入基层,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