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89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78篇
理论方法论   147篇
综合类   1597篇
社会学   311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觏倡导礼让和礼治,主张传播儒家礼学以压制佛道两教。李觏痛感同胞对佛寺道观过度热情,对孔庙祖庙反为冷漠。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祖端无寺观,让人们免除佛道诱惑。他谴责儒者失职,让佛道两教乘虚而入民心。他排斥僧、道于士农工商四民以外,并罗列了佛道两教十项害处。  相似文献   
3.
南杂剧是在以前的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因此南杂剧在曲调体系、曲调运用、演出体制、剧本形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南北戏曲文化的传统;但同时南杂剧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这些发展与创新使南杂剧成为继南戏-传奇和元杂剧之后又一新的戏曲体制.  相似文献   
4.
隋炀帝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的宗教思想是儒、佛、道三教并举 ,儒学为先 ,多元一体。这适应了宗教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大统一的形势 ,既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对宗教发展的巨大贡献 ,从治本上促进了“大业之治”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李郁林 《老年人》2007,(4):48-49
话说1965年腊月,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下了7天7夜,龙山、孙水雪封冰固,一片银装素裹。  相似文献   
6.
他们曾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一群有着英雄传奇般色彩的人物,他们凭借着个人能力与魄力将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了现代化的国家,并带领着本国人民走向繁荣,抵御了来自国内外的侵略与威胁。他们曾经是那样的强大,就仿佛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然而,结局终将逼近他们——东南亚国家的伟大领袖们。  相似文献   
7.
佚名 《今日南国》2008,(11):55-57
1985年春天,美国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看到了这样一段广告:一只篮球飞快地滚向球场一端,等候在那里的一位英俊小伙轻松地用穿着彩色运动鞋的脚将球勾入掌中,开始带球移动,与此同时,传来发动机引擎的刺耳噪音,引擎的咆哮声越来越响,小伙子随之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9.
高梓梅 《南都学坛》2006,26(4):46-49
道教的消灾祈祥法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贾府,无论主子或奴婢,有的佩戴护身符欲消灾避祸,“仙寿恒昌”;有的炼丹烧汞欲升为神仙;有的打醮设道场欲解除冤孽;有的作法欲诅咒他人等。然而,那些欲消灾者病缠身,欲成仙者命早亡,欲害人者先害己,落了个烟消云散的悲惨结局,无不笼罩着浓重的“悲凉之雾”。撩起悲凉的雾纱,可以窥探出曹雪芹对道教“助教化”无望又找不到“补天”良策的彷徨苦闷心情。曲曲悲歌实际是曹雪芹对道教信仰及其法术失灵的形象化宣泄和标示。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