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30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冲突本身切入分析环境冲突,并从资源、利益与信息三个方面对环境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和广东茂名芳烃(PX)项目事件两大案例,研究环境冲突发生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污染冲突中资源稀缺到利益冲突的直接路径,也就是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直接利益冲突;二是邻避冲突中资源稀缺通过信息闭塞导致可感知利益冲突的间接路径,也就是环境污染尚未形成,但是存在可感知的利益冲突.以此来解释资源、利益与信息在诱发环境冲突中的互动机制.研究认为,环境冲突研究的预防也应当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和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唐代绝句体田园诗的概况,对其内容、风格的变化特点作了考察和分析,将它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简要说明了唐代田园诗的一般发展规律,指出田园诗的变化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问责与避责间的关系是责任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问责导致避责的机制亟待探究。以X县早稻生产政策过程为例,基于“行动-制度-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上级问责与基层避责之间的关系机制。研究发现:基层干部避责行为是上级问责制度与基层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作为责任者的基层干部面对上级问责压力和农民抗拒压力的理性选择。为贯彻落实非粮化整治政策,上级通过责任分配、责任考核和督查问责制度,给基层干部施加了巨大的早稻生产责任压力。而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历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中稻种植模式为主导的、较为稳定的生产秩序,拒不执行早稻生产政策。承受双重压力的基层干部只能采取责任兜底的属地化机制、利益交换的市场化机制和联合避责的科层化机制来规避上级问责风险。作为行动者的基层干部运用自由裁量权,通过隐匿信息、集体负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制度-环境,再造了基层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邻避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现代政府面临的重要政策挑战。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人们对邻避问题的认知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邻避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外在表现为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土地用途上的冲突与对抗,其本质是复杂而系统的公共性危机。邻避问题的治理模式可划分为三类:立足于政府权力的DAD模式、基于市场交易的BCB模式以及以大众为中心的CPC模式。当前,CPC模式被公认为是更有可能推动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吴蕾蕾 《现代妇女》2014,(6):262-26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水平逐步提高,不可避免地要布局邻避设施。政府准确、理性地认识邻避现象是应对复杂局面、协调不同利益关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本文对国内外邻避现象历史演进、成因、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及治理策略方面做了梳理,并对国内研究不完善方面进行反思,以期进一步加深对邻避现象的理解、能更好地处理好邻避冲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却时有发生,并呈现出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日趋广泛、事件发展模式化、处理模式简单化等显著特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发展各个阶段,其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心理活动.将冲突事件发展阶段作为研究线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系统的预防、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8.
立足COVID-19情境,以1169名公务员为研究样本,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基层政府公职人员问责不当性感知与其避责行为意向的关系及个体公共服务动机和风险感知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问责不当性感知能够显著影响公职人员的避责行为意向;公共服务动机在问责不当性感知和避责行为意向互动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风险感知在问责不当性感知与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厘清中国情境中基层避责行为生成过程及其作用机理,助推政府问责制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   
10.
海泉 《老友》2014,(10):43-43
正叶剑英元帅的《攻关》一诗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用此诗来形容刘少俊晚年攻坚克难学习诗词,非常贴切。刘少俊是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人,自幼家庭贫穷,念完小学就辍学了。为生计所迫,他开过拖拉机、种过田、修过铁路、习过武、行过医。坎坷的人生,练就了他坚毅的性格。进入晚年后,刘少俊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文化水平低,自学的话难度很大,又没有老师教,他很郁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