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登高》诗,虽是其晚年凄凉与孤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但诗中却充满着令人激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源于杜甫对登高文学传统的继承,亦是其晚年面对迁逝之感时昂扬生命意识的展现.除了感时伤事,诗中还深刻蕴含着杜甫晚年的壮阔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夔州相对安定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更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淑红 《决策探索》2009,(12):79-80
唐代是五言、七言古近体诗高度繁荣时期,尤其到盛唐,五言绝律已灿然大备,七律也日趋成熟。但大量刨作七律,使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结合,并且具备多样的风格,为中晚唐及宋、元、明、清许多诗人所取法的,则只有杜甫。尤其是被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更是一首“荡思八荒,神游万古”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纪念祖先的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5.
王永红 《南方论刊》2009,(2):99-100
七律之冠,争论已久。杨伦称《登高》“七言律诗第一”实至名归。从律诗的标准作法来看,杜诗是最合“法”的一首;就诗句所表现意象的密集程度来看,杜诗显高于崔、沈;就衬托诗思的时空背景及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深沉强烈而言,崔沈二诗更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6.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10,(3):46-47
点绛唇·己丑重阳 ●钟协文 又是重阳,老年赴宴山庄去。佳肴礼品,款待如宾侣。鹤发童心,暮岁蒙优抚。无忧虑。小康可望,快到蓬门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以牡丹花象征宝钗,而“牡丹”隐指女儿而为雄性;宝钗的螃蟹咏隐藏着“无经”、“不分阴阳”:宝钗的菊花诗及咏蟹诗三言“重阳”,正是切盼转“阴”的隐语;有关宝钗的情节涉及大量的“七”、“巧”字样,这就是宝钗的病根:阳之症;宝钗的判词《终身误》更是隐指宝钗是“石女”。这就是宝钗悲剧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屈振伟 《决策探索》2008,(22):85-85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要义之一.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与群众联系最多、最密切,因此,切实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御的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9.
引智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久前张德江副总理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深圳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扩大人才交流合作,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鹳雀楼情思     
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当时北周与北齐在山西蒲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形成了军事上的对峙。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为了防御对方,在蒲州城西门外筑起一座高楼,用作军事瞭望台。因为时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冠名鹳雀楼。在苍茫辽阔的三晋大地上,兀地有这么一座孤高耸立的楼宇,下瞰黄河水流,便成了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发豪情逸致的好去处。数百年间,留下多少雕章镂句之作和脍炙人口的名篇,最负盛名的当数文字极其简洁、内容更是通俗、意境最为开阔的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