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笠山农场》看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笠山农场》是台湾现代客籍作家钟理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以日据时期台湾客家人聚集地南部山区小镇为生活背景,着意刻画了台湾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从文化的视角,将近百年来客家族群在台湾的发展呈现出来。作者将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语言三个方面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这些具体的族群文化形态,既表明了自身客家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将也让我们看到了经过百年多的流变,台湾客家文化与原乡文化在保持本质一致的同时,也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既是客家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客家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钟理和的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前后近20年。尽管他的作品不多,内容也不丰富,但他的独特人生经历赋予其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灵的艺术魅力。他既亲身经历过日本殖民者的压迫,也目睹过大陆沦陷区百姓的悲惨;既饱尝病痛、贫困与丧子的悲痛,也同情社会底层的辛酸与无奈。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情意识,散发着人道主义的人性光辉,是一个时代无尽的悲歌。  相似文献   
3.
《夹竹桃》是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发表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作品。该文以抗战中沦陷区北平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底层百姓的困难生活。文中混杂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同时,作者通过"反历史书写"和"双重语气"等策略,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否定了殖民统治的正当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中,游弋着以根意识为主题、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家队伍,文章以钟理和小说为例,对作家背景、小说文本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文学场域中构建的文学理想进行比较、思辨,开掘出"根"在台湾省籍乡土作家与大陆去台作家之间存在的意识差异。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钟理和是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两位作家,但在乡土情结、“国民性”、“出走”母题的表现方面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分析比较两位作家之间的异同,既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于20世纪海峡两岸文学的整合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蓝天 《求是学刊》2014,41(6):120-126
《原乡人》问世后,被两岸学者不断解读,有些解读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本身的范畴,造成了曲解与误读。钟理和人生坎坷,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被迫接受多年殖民教育;经历了日据台湾、大陆抗战、台湾光复等不同的中国历史时期。作为在殖民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对被殖民者的痛苦有最深切的感受,《原乡人》从文化的视角揭示了认知暴力对殖民地人民造成的巨大心理伤害,探析了暴力压迫下被殖民者族群意识觉醒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台湾现代著名客籍作家钟理和自幼受到汉学教育,在日据时期,是为数不多的能用汉语创作的作家。他秉承客家文化爱国爱乡的传统,其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乡土情怀和客家情怀。他的乡土意识中渗透着强烈的原乡情结,他用客家人独有的语言形态记录着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体现出客家人特有的民族心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台湾客家人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8.
台湾省籍作家钟理和以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凸显出的坚韧生存理念,赢得了他在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深入探究小说文本,丛对封建枷锁的冲决、理想桃园的憧憬、美好人性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想象,呈现出了作家多角度、多层面的精神领域,在那恶浊的年代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美好的精神大厦,赋予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