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黑色巨大的身躯,火红旋转的车轮,快速往复的摇臂,冲天鸣响的汽笛,倾力拉动的长龙,火车的气势令人震撼。火车铿锵、动感、美妙的声音,深深烙进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从1891年清政府修筑关内外铁路算起,迄今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岁月,它是中国铁路发展变化的缩影。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始建于2009年6月,同年11月竣工,展馆建筑面积1.9万半方米.总占地而积约8万平方米。从100多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这座浓缩沈阳铁路历史的陈列馆,真实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2.
余玮 《新天地》2011,(11):30-31
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姜晓波在每年母亲节这一天里,都会邀上全家人请上年迈的父亲齐聚一堂,为父亲过母亲节,她说,不求回报的父爱一如绵绵不断的母爱,是她人生前进的力量。给5个孩子当爹又当妈1956年姜晓波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在她7岁那年,母亲为了让5个孩子能填饱肚子,到离家很远的河滩上开荒,回家的时候船沉了,湍急的  相似文献   
3.
李轲民(1920——1986),青岛市人。出身于铁路工人家庭,早年外出求学,1945年毕业于抗战期间设在重庆的国立艺专雕塑系。他的同班同学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傅天仇来青岛时曾对人说起:学生时代的李轲民曾主编过"嘉陵江诗刊",最早探索过石雕技法,创作过"屈原""鲁迅"等雕像,是个热情横溢,有进取心,事业心很强的青年。1947年他回到青岛,一直任中学和师范美术教员,他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热心社会服务,在学校担任工会主席多年,很受大家拥戴。他曾几次对我谈起,毕业后本想能专心搞些创作,但疲干奔波求食,都搞不成。  相似文献   
4.
长辛店之光     
蒋永清 《中华魂》2012,(20):6-9
提起长辛店,人们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推到九十年前,它像一颗光亮的新星,许多人都很熟悉。它位于北京西南四十里的地方,即现在的丰台区域,是那时有名的火车站,有机务、工务、车务等,火车笛声不断,热闹非凡。长辛店铁路机工厂是北京当时最大的工厂,有三千职  相似文献   
5.
姜士荣  唐黎标 《老友》2010,(6):22-23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消息传出,世界震惊,举国欢腾。当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秘密运送任务。那段往事,犹如心中搁着一瓶蜜糖,久埋心底,却越品越甜。虽然46年过去了,可当年驾车运核弹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出生于杭州市郊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  相似文献   
6.
毛庆  浦史宣 《金陵瞭望》2011,(16):83-83
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位于今浦口区顶山街道浴堂街34号。1922年秋.中共南京市第一个党小组在这里成立。1923年2月6日晚.王荷波在此召开两浦地区的党员、工会骨干紧急会议,决定为声援京汉铁路的大罢工.从2月8日起两浦铁路工人大罢工.向津浦铁路局提出加薪等条件.并在此设立了工人大罢工指挥所。  相似文献   
7.
1935年,年仅18岁的祁文山踏上了革命道路。1941年,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红军军事学院学习收集军事情报和爆破技术。归国后,他到敌占区单独执行潜伏任务,开始了他的红色特工生涯。解放后,因形势需要,他继续潜伏,直到1968年,他才结束了27年的潜伏生涯。祁文山功勋卓著,他在隐蔽战线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8.
巧用以点带面 《开国大典》一文,写参加典礼的群众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早早地到达广场,形成“人的海洋”,只列举了两类人,以点带面:一是“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它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是“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京剧《红灯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很广,它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为保护和传递一份密电码与日本侵略者机智周旋、勇敢斗争的故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曾参与《红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2010,(12):22-23
“朝鲜战争中,一个名叫王清珍的女战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只有十七岁。那时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喂饭、换药、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有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先把饭嚼烂,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他的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