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末丁树贞先生将家传的諶鼎铭文拓本公诸于世后,金石专家纷纷收录諶鼎铭文拓本并释文,各有高见。本文逐字逐句考释諶鼎铭文,认定"諶"字是中华诚信文化的源载体。  相似文献   
2.
铭文的叙述视角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具有对应关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要求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应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指称作器者。一篇铭文一般只能有一个叙述视角,若任意变换叙述视角,就会造成叙述视角混乱,从而导致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作为两周铭文中人称代词最全的铭文之一的《叔尸钟》,由于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其人称代词使用的混乱情况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秦汉铜器的一体化可划分为秦至汉初、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先秦族群铜器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与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建立有关。第二阶段主要为铜礼器的一体化,与汉武帝的铜政即工官专控有关。第三阶段主要为实用器具的一体化,与铜器制作的放开、私家作坊的涌现所导致的产品商业化有关。不同阶段的铜器一体化程度不同:秦至汉初处于雏形阶段,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进程加速,西汉晚期后段至东汉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一海 《山西老年》2012,(6):45-45
拓片,也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好办法。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制作拓片的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宄员谭继和曾经建议: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在古街道、古桥梁、古河道、古民居、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富有人文底蕴的城市环境文脉日渐变化和消失的情况下,亟须对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作出艺术性的标识,或嵌入地面,或嵌入建筑物外墙,或铭牌展示。这样,  相似文献   
7.
诏令是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命令文书的统称,是带有法定权威性与强制执行性的国家下行公文。诏令体制在汉代正式确立,在此之前,命令体制经历了一番由口头下达到书面形式命令的漫长发展过程,亦为诏令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皇帝发号施令的载体,诏令类文体在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其名称也随之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闫志 《殷都学刊》2012,(1):15-27
殷商时期的赏赐铭文,均在殷墟四期。赏赐动词有赐、赏、光、贶、宾;赏赐品有贝、玉器、农产品及自铭物;赏赐者有商王、子、■、王后;受赏者有小臣、武职人员、寝官、宰官、巂官;赏赐地点有寝、宗庙、大室;赏赐铭文载体有食器和酒器;赏赐授受双方的身份显示出了商代政治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诬告罪。本文在对铭文进行集释和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语法史、词汇史、文字学史的工作上,殷周时期的语言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对象。因为就今可见的确实可靠的语文资料来说,殷周时期是中国语言文献历史当中我们能够追溯的最早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语言事实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知道此后各个时期语言在发展上的传承关系和新的现象。从西周开始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构词的方法也由单音造词向复音词转变,所以我们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来了解西周汉语复音构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