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著名钱币收藏家、研究人员熊建秋、孔凡胜、文维虎编写的《历代四川铁钱图录》于2012年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了。该书提出,世界铁钱主要在中国,中国铁钱重点在四川;铁本位是银本位、金本位的起源与发端观点;交子的发行准备是铁钱,铁钱是交子的本位货币。全书内容精练、信息丰富、用语细腻,体现编者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
1930年年初爆发于上海、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半的"金涨银跌"风潮,导致白银价格下跌50%以上,白银的国际购买力大幅减弱,引发国内经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继上海之后,天津、汉口、广州等国内主要商业城市贸易萎缩,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金融风潮演化为全国性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1920年代印度等国转为金本位,大肆抛售库存白银,英、法、澳、德等国也纷纷降低本国银币含银量,导致国际市场白银过剩,白银货币功能萎缩,以伦敦标准银价为代表的世界银价持续下跌;二是白银兼具货币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使中国银价受制于世界白银供需和市场波动不能自主,加剧了中国银本位货币体系的国际风险;三是近代中国金银并存、两元并存的货币体系格局使银价危机可以轻易地通过金银比价和两元洋厘向国内市场传导,波及中国所有存在白银交易、汇兑或以白银为核算单位的行业和领域.由于央行制度缺失,金融市场被外国资本把持,南京国民政府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金融工具,尽管采取了打击投机、限制金银流动、关税征金等一些管控举措,但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银价危机在国内蔓延.银价危机在造成中国国内经济秩序混乱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上的银价恐慌,形成中外银价危机相互传导与共振的局面.此次中外银价危机的传导与共振,既是1920年代以来西方金本位国家经济博弈的国际反应,也是中国独特的货币体系因应外来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4.
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从明朝中后期被大量使用,到民国初期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币制,以黄金为标价单位的国际白银价格开始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的货币金融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从而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面对国内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开始筹划币制改革。为统一国内币制及与国际币制接轨,国民政府先通过废除银两,统一银元,在中国确立银本位制度。而后,利用国际银价走高的局势,推动币制改革,实现了中国货币制度由银本位向汇兑本位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下跌,美国白银集团损失惨重.白银集团为了提升白银价格以及提高美国白银工业地位,极力推行其制定的白银策略.在白银集团的施压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购银政策,致使白银策略于1934年成功推行.白银策略实施后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是引起国际银价骤涨,对国际关系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是引发中国发生严重的白银货币危机.  相似文献   
8.
1934-1935年白银问题大讨论与法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秋美国《购银法》实施后,世界银价剧烈上涨.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大国,很快出现了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等金融恐慌景象,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与思索.国内的经济学者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就美国提高银价的原因和后果、白银外流的防止办法、中国货币改革的方案等问题,先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争鸣,为1935年底的法币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