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时期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缘于他,陕甘宁边区曾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吴满有运动";缘于他,著名诗人艾青专门创作了叙事长诗<吴满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长诗<吴满有>的诞生对于解放区的文学转型,既是有益的尝试,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过伟 《创新》2007,1(6):115-123
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是广西壮族五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4.
西川 《可乐》2010,(4):20-20
我在北大念书时,32楼前有一家咖啡馆。每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熄灯入睡后,我就去咖啡馆写诗。我写了一首二百多行的长诗《雨季》,被骆一禾拿去发表在第一期的《十月》上。后来,我因为此诗得了“十月文学奖”的诗歌奖。  相似文献   
5.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叙事长诗在创作、润色、发展和日益完美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彝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浓厚民族特色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7.
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是中华文苑中一丛奇葩,是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辐射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硕果,在中华文坛中熠熠生辉.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具有明显的几个特征,首先是题材的选择.第二,体裁的更新.第三,主题的切换.第四,身份的变化.第五,情节的改变.正因为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有着其他韵文作品无法替代的多重价值,我们决心抢救这一珍贵的中华文学遗产,把它列入“985工程”,拟整理出版科学本《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人过度“沉溺”于往事,就不可能激情瞩目于未来,更不会钟情于现实而重铸或重塑全新的精神品格。所以,一个人是否真的持存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该舍当舍、当存必存,关系着能否创造生命中笑越百峰的超越气象和自省、自足的生存意境。诗人郑道远以他的叙事抒情长诗《沉溺》  相似文献   
9.
奥克塔维奥·帕斯的长诗《太阳石》的内部线性发展、回环复沓与诗意自由放射的互为一体,是此诗结构形式极具独特性之所在;综合的瞬间艺术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融会,是《太阳石》的核心诗艺之一,是诗人复活神话、历史与人道的魔镜;帕斯综合运用蓄意悖谬、细节刻画等技艺,使《太阳石》成为一种黄钟大吕般的祷辞,向着永恒的生死女神和茫茫的人世苍生发出古老而宏大的"另一个声音"。虽然帕斯自己认为"对现代性的寻求是一种返本归源",但这种逆向回溯本质上不是对诗歌现代性的反拨,而是借道现代技艺寻找诗歌之根、人道之本,是对诗的现代性的固根与丰赡。带着这个理解,去深入品味该诗的结构、瞬间艺术及其人道主义精神内涵,或可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