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92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522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79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地影像”是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纪录自身的非虚构创作。在朗西埃“可感性的分配”美学理论视野下,边地影像体现了题材选择的一视同仁和人性的解放,以平等维度的引入开拓了其艺术与政治价值。透过“自我他者化”的艺术操作,它改变边地的可感性的分配秩序。“客位视角”到“主位视角”和“参与拍摄”到“独立创作”的过渡所释放的乡野表达,成为评测其诗学力量的关键质素。同时,围绕“差异性”展开的影像再现常常导向“微小差异的自恋”,并在言语的过度中营造了某种“圣化构想”,进而使其差异政治悖论性地生成了新的可感性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奥威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4部小说,其中《牧师的女儿》长期受到评论界的忽视.在这部小说中,奥威尔面对社会庸俗伪善的现实,准确把握了主人公多萝西的内心挣扎与变异.主人公为逃脱人格逻辑悖论,离开家乡进行身份越界的探索,希望以构建新身份的方式得到身心的解放,但流浪漂泊和从业生涯相继失败,最终在回归后以重拾宗教信仰来拯救自我,而这种拯救又是在不断关爱他人中构建自身,所以多萝西的身份构建永远“在路上”.这种构建身份的新方式也体现在奥威尔后期小说代表作中,成为个人面对极权统治的生存选项之一,因此《牧师的女儿》对我们进行奥威尔小说研究具有特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铁的小说素以关注女工、社会中底层人物为闻名,在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悖论意识。这种悖论意识在小说中具体表现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时代发展与随之出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分析李铁小说中的悖论意识,从悖论意识的含义和发展历史为起点,再具体的研究李铁小说中的悖论意识,更有助于深层次理解李铁的作品,感悟他表达的人文思想。李铁小说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先锋小说的精华,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观念,思想层面上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研究陷入了本土化与主体性双重困境,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深度转型,农村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大规模村庄研究的局限,要求中国农村研究回归深度的村庄研究,尊重农民主体性。在回归村庄研究的方法论上,文章认为要突破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等研究视角的局限,把市场化这一变量纳入分析视野中。村庄主位、农民主体、市场化过程同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互动逻辑,应该构成后中国农村治理研究时代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闫莉 《齐鲁学刊》2005,(1):132-135
理论确证是科学哲学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归纳和演绎解释框架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 彻底解决,它的两种解决策略都有难以克服的“确证悖论”。而从新的角度给予理论确证以比较完善的解释是一种 策略,类比模型为这一策略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尼采重建价值的"超人"论与李贽的"童心"说均用"儿童"的隐喻来批判传统的道德价值,其价值趋向都是回归赤子,趋向超(成)人,而且两人都未能逃脱传统思想的客观在场而与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7.
稳定可以分为真稳定与假稳定.历来,中央权威都被认为是维护稳定的可靠外壳,而在当今却与稳定产生了悖论.这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探索稳定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卫东 《东岳论丛》2006,27(6):181-183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造成了萌芽发展的迟滞。大陆性地理社会特征,是关键所在。在冷兵器时代的武力较量中,由于商业社会的凝聚力远远低于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使“萌芽”后的社会“必然”遭受落后民族的入侵,进而造成“发展悖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的异质性:乡城人口流动理论不应忽视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总劳动力仍然存在过剩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出导致农业总产出水平下降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的悖论.这一悖论的形成,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忽视了农业劳动力异质性的结果.正是因为劳动力的异质性,导致在城市筛选过程中,农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从而使农业总产出水平不断降低.这对城乡产生双重影响,特别是影响传统农业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