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献章诗歌真率洒脱、富有情韵,为长期沉寂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线生机。他论诗求真重趣,已为后来的公安派开启了先声。他的心学受庄禅影响,以致虚、自然和人格自觉为追求,容纳了一些情绪体验,与重性灵的诗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说他为晚明文学思想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
明代广东儒学在陈献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隐士风潮.这与陈献章哲学思想中对于“静”和“自得”的推崇有关.隐逸对于陈献章来说是一个为学的必要阶段,只有通过隐逸达到不以功业为挂碍的境界,才可以自在地出仕或不仕.陈献章门下几位隐士的表现,体现了其为学之道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孝,作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已经渗透于人们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思维定式,构成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范畴系统的核心部分。陈献章以天道自然作为自己孝道观的理论基础,主张孝以"爱亲为大"、孝要"一以贯之"、孝应"尽其在我"。这样就使儒家传统的孝道理论与道家的天道自然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道家思想对陈献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献章的心学汲取了陶潜的超然人生境界与邵雍的求适求乐精神,从而构成了其融儒释道于一炉而终归于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同时他又容纳了孟子养气的理论,从而使其具备了一股傲然之气。  相似文献   
5.
陈献章心学的方法论意义,直接落在价值的形而上层次上,具有境界论的意味。他将发端于先秦道家的天道自然观,转化为心本的价值形而上形态,“以自然为宗”亦成为其心性修养理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道”已经不是主体和客体相对应的某个确切规定性的对象化存在,因此,“自然”表现为个体在悟道养心过程中,抛却一切外在的诱惑而长保此心灵明无物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孙通海先生整理、点校的《陈献章集》,与以往版本相比,增补了陈白沙先生诗文一百多篇,但仍有较多的遗漏.后来,人们对白沙先生的集外诗文作了进一步辑录.最近,我们又发现白沙先生集外诗文十多篇.这些白沙先生集外文,对于研究与了解白沙先生的生活、白沙先生及其弟子故旧的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是岭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在探讨他的思想源流时,人们注意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但未曾提及崔与之及“菊坡学派”的影响。作为岭南宋代闻人,崔与之享有极高声誉,由他开创而为李昴英光大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从《陈献章集》中有关崔与之和李昴英的诗文看,陈献章对崔与之及“菊坡学派”是非常崇仰的,至老不变,有“平生愿执菊坡鞭”之句,因此,他的思想应该受到崔与之及“菊坡学派”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白沙是明代最具诗名的理学家,虽颇为文学史冷遇,但有着不容忽视的诗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学宗自然,要归于自得的陈白沙的道学思想与诗歌实践相融为一,借诗明道。自然率意、主张性情的诗歌追求之下始终有着深沉的儒者关怀与难以割舍的风雅情结。  相似文献   
9.
陈献章是明代儒学大师,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是什么因素使他在宋元一脉相承的传统学术中独树一帜,从而为明代学术界带来了“新气象”?本文通过对陈献章的主要几个可以作为“学者津梁”之思想,如“主静”、“静坐”、“静中端倪”、“无心”、“无言”、“我无尽”“虚寂空无”等思想的分析,揭示陈献章的儒学与佛教义学(即所谓禅学)之间的深刻联系,指出他只不过是比宋元儒学在更广泛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吸收了佛教义学的营养来补充儒学而已。  相似文献   
10.
陈献章是明朝杰出的教育家。在明朝官学教育盛行和儒释道发展等时代背景下,陈献章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教育思想。陈献章主要的教育思想内容包含以兴学育才为宗旨,重视基础教育;以自得教育为核心,主张学在自觉;以诗教思想为途径,以诗传教载道。陈献章的教育思想不仅涵盖学术教育,更包含了人格修养教育,其部分教育理念对现代德育教育、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