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2.
儒家"贵和"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庸"等,其精髓是"和不弃争",既强调和谐与合作精神,又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造就和睦的人际关系有过促进作用.在当代,儒家"贵和"思想可为人际关系和谐提供智力支撑,为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模式提供借鉴,其以和济争、协和竞争思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和而不同:创新教育的学科性和谐“贵和”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他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并不排除矛盾和消弥差异,而是不同要素和不同力量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创新教育不可能没有矛盾,因此也需要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4.
儒家“贵和”思想源远流长,其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和”,其思想精髓为“和而不同”。儒家“贵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给当代国际关系以启迪,它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不弃争”、“以和济争”、“协和万邦”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准则的普世价值,对当代国际关系起到协调作用,也为当代国际竞争优化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贵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主导精神.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儒家贵和思想取消斗争与矛盾,缺乏发展观念,是封闭、消极和保守的调和主义与折中主义,在整体上是落后与腐朽的.这些评价都是失之偏颇的.在哲学的视野下,从本体论、辩证法、价值现、方法论等多维视角来深度解读儒家贵和思想,就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仍值得挖掘与发扬,我们应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时代新义,创建新时代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号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苏轼曾以"人间有味是清欢"来形容茶的妙处。千百年来,茶在文人墨客的唇间笔下,幽幽散发着清隽淡远的香。一盏在手,茶气氤氲,其中的闲适与惬意就全然入心了。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茶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负盛名。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形底足为常见器型。宋代茶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也不例外,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否有“贵和”思想 ,可“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其话语和行为来分析。通过分析 ,“贵和”思想在孔子“仁义”学说中确实存在。其根据是他把“和而不同”“贵和”付诸“崇礼、贵仁、重义”行为中 ,试图用制度保证“贵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认为厘定中原文化“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需要从特殊本质、一般本质和形式本质3个层面入手.探讨和评价中原文化特质研究的现状,认为从哲学角度检思,中原文化的特质是以隆礼贵和、崇圣持中为典型特征的大道文化.  相似文献   
10.
【摘要】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在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道教的“贵和”思想、“乐生”理念、“福地”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当今构建和谐广州,构筑幸福广州,建设宜居广州和发展广州i文化产业。【关键词】道教;广州;世界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