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章通过大量的报刊中的实例,阐述俄语中的一些社会政治词语的转义用法,揭示了当今俄语在社会政治词语领域的变化。这对改善现今高校俄语专业的教学,更好地用俄语与俄罗斯人交际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现象。从认知视角来看,具有共同认知机制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诗歌之中,并影响着诗歌中文字、意象、概念等的构建。基于Peirce的象似性理论及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认知视角下象似性和隐喻性在建构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汉语无主句英译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可为英译汉语无主句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海登·怀特的转义范式论试图扭转由语言外部寻求意义之源的传统思路,其新思路大致可作如下描述:暂且悬置文本意义的“出处”,反观文本意义自身,直接追溯文本意义的当下呈现。这就确立了以文本的多维展现作为意义溯源的可能性路径,也构成了其转义范式论的真实价值。怀特在其理论建构中主要分两步完成这一可能性路径的实现:第一步是取消传统历史主义的“事实” 基础,确立以文本作为意义溯源的合理性路径;第二步是进一步把意义的生成推进到原初的层面,从文本的展现机制中寻求意义的最初发生,这是更为本源性的一步。由是,转义在怀特那里既是一种被预设的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机制。那么,作为预设状态的转义是如何引领文本意义的生成的?作为被预设的思维形式究竟在哪里发生了这一预构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怀特的转义范式论做出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并回答“文本意义的原初生成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谈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某些场合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文化内涵。对于学外语的人们来说,如果了解了词汇的涵义,就会避免在语言中犯严重错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英汉隐喻性词汇之间存在着诸多异同点,如词汇和理据不同,但喻义和文化内涵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不同,但喻义相同;词汇、理据和文化内涵相似,喻义相同;词汇相同,但喻义不同等.导致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是英汉两国人民所处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7.
杨瑜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106-107
"给力"通过语义隐喻、语义抽象和语义含混三个阶段,形成最终的泛化含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可概括为隐喻性小说,这是张爱玲继承融诗歌小说为一体的中国文学整体传统的独特创造,可视为中国文学传统发展延续至现代的产物,即张爱玲从说书体小说汲取说与听的审美思想及叙述精华,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及注重喻说的诗性传统,将两者水乳交融地合成为隐喻性小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受众广泛、被广泛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以及经典化程度高等现象,均可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小说类型,藉此可生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9.
修辞中的隐喻、隐喻性思维和相似性思维是人们解释语言、思维和世界的关系的三个层次。修辞上的隐喻认为隐喻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所存在的相似点的揭示和创造;隐喻性思维借用了修辞隐喻的相似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手段,它充满了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并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起作用;相似性思维理论也是从认知的角度,认为人们总是以特定的认知模型把新的知识和体验与大脑中的相似块相耦合,相似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分类和综合过程;“相似性思维”理论比“隐喻性思维”理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上解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寒”“冷”词义辩证发展的认知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域形容词“寒”与“冷”,在词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彼消此长,互动互补,形成了各具特色、表情丰富的词义系统,发挥了同中有异的表达功能。从感知突出、范畴典型性、认知隐喻性三个认知角度,可以考察这一格局形成的认知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