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卫风·考》是隐士抒怀明志之作。诗篇具体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情趣,突现其幽独之乐、拔俗之标、坚隐之节,表现出旷达闲适、和乐静穆的情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对后世隐逸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蒋波 《江汉论坛》2014,(6):99-102
楚国的归隐现象比较常见,道家型隐士隐士群体中的主流。楚国隐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归隐目的单纯,而且往往隐而不出;追求徜徉山水、自娱自乐的生活逸趣;隐士妻子大多支持、追随丈夫隐居。楚国征召过这批士人,而且对于他们的拒仕十分宽厚,并不强迫出仕。楚国众多道家型隐士的存在,以及政府宽容的隐士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世说>中,隐士与名士双方各有借鉴,但泾渭分明,真伪隐士二者乃根本相抗.借鉴前人.整合后分两大类:横向有全隐、大隐与中隐;历时角度有先官后隐、先隐后官、忽官忽隐.隐士文化也有儒玄双修的情况.隐士因其特出的美学特征,相较于其它士文化,有不少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中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政治文化传统。早期对"隐士"一词的定义是: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一定才德学识并且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疑,或疵物以激其清。"是我国隐士的隐逸情怀。可以从隐者归隐的社会状态、人文地域、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对盛唐前隐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解析。  相似文献   
6.
论汉晋招隐诗的两次复变及文化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霞 《唐都学刊》2002,18(1):30-34
招隐题材自西汉至西晋经历了两次变异 ,即从招还隐士到寻访隐士再到追求适性之隐而招还山林之隐的复变。从汉晋两朝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潮、文人心理视点 ,探讨《招隐》诗起伏衰长的深刻动因 ,可以把握中国古代隐逸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余秋雨的散文集《山居笔记》为研究对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与"势"的相互交织,来探询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人的历史及其未来的思考.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从"成功文人"、"隐士"和"小人"这三个角度,来剖析余秋雨在20世纪末营造文人"英雄过去"与"美好未来"的苦心,但是无论是"讲述话语的年代"还是"话语讲述的年代"所造成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环境都在无情地击碎着余秋雨美丽的梦想.他所经营的"王朝"已经远去.  相似文献   
8.
《北山移文》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所批评的是假隐士、真官迷,不一定针对周颙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以与周氏事迹不符合而指责孔氏失真,并贬低孔文的意义。艺术典型不能以历史真实来要求。孔文的艺术特色王要在于假托神灵谴责世俗,不同于一般的动植物拟人化。孔文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讽刺先贞后渎的变节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因不满现实而走向山林,成为“隐士”。但是,隐居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现实漠不关心,相反,他们以“身处山林,心系天下”的胸怀,表现出对生活及自我的强烈酷爱。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代隐士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翼鹏 《学术论坛》2002,(5):110-113
隐士具备出仕为宦的素质 ,却主动疏离政治 ,隐居求志 ,成为具有特定道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隐士蔑视权威、不事王侯的独立人格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骨气节操以及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个性魅力与世俗的道德理想相契合。在世人的追慕与追捧下 ,隐士独树一帜的道德价值形象深入世俗观念世界 ;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 ,也就使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与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