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10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48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416篇
理论方法论   88篇
综合类   1199篇
社会学   181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替罪受害者机制由法国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建构,是原始人类应对献祭危机的策略。模仿欲望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衍生冲突与暴力,致使社会秩序崩塌,献祭危机出现。替罪受害者机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寻找替罪受害者,于是集体迫害者指定带有受害标记的替罪羊。替罪羊将社群内的分散暴力转变为一致暴力,并随着献祭己身净化了暴力,由此献祭危机解除,社会秩序恢复,替罪羊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由极恶者到拯救者的两次变形。勒内·吉拉尔从文学经典、当代原始人仪式中寻找替罪受害者机制的证据,指出替罪受害者机制是人类文化的创世原则。  相似文献   
2.
3.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以分析而非综合的方法清理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中因“模仿/表现”二分而引起的概念困惑,在基于主客关系的思维模式层面消解西方机械二分,在中西文化上下文中重新界定“模仿”和“表现”,以揭示两种文论传统间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道德教育,必须在方法上实现更新。文章认为,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已显示出某些不足。为强化道德教育的效力,应当在德育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滑稽模仿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滑稽模仿能否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建议将一定的滑稽模仿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在具体认定时,综合考虑四个要素: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原作的性质,使用的数量、对原作价值和市场的影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关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改革其传统的公共年金制度过程中,面临着偿还巨额隐性债务的问题。从绝对规模来看,日本的隐性债务负担是发达国家中最为沉重的。为解决隐性债务,日本学界提出了渐进偿还和设计政策组合的两种解决方案。研究表明,两种方案可解决隐性债务,但会对不同世代产生不同的福利效果。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的知识构成,而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构成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的价值体现。为此,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隐性知识的内涵、充分认识隐性知识建构的价值及其建构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透视中国版MBO隐层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西方MBO在宏微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现阶段实施MBO的风险性.本文从微观分析入手,着重研究了中国版MBO隐层衍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