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导刊》2014,(36):17-19
12月9日,北京晴冷.行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看着未名湖开始结冰,让人不由地想起20年前的冬天——1994年12月31日,由民政部和教育部一道支持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下简称“社工教育协会”)在此应运而生.20年不长不短,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工作的承认和本土化走向又是如何?趁着社工教育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工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  相似文献   
2.
元和十年的江州之贬,是导致白居易超越意识骤然强化的界碑。对险恶政治斗争的切肤体认是其超越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对复杂人生的深刻解悟是其超越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他特有的与孟子不尽相同的“独善”观,则构成其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和超越意识的理性支柱。  相似文献   
3.
南宋后期朝政腐败导致士风萎靡,士人们在国亡之际分道扬镳,有坚持气节者、隐遁不仕者,也有热衷于谋求新朝官职者.在各自不同的选择中,各有各的从容与优雅,各有各的沉重与痛楚.他们的创作既是士人心态的缩影,又是时代陵谷变迁的折射.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表现为名士言行容止率意独驾,不由径路,对中国传统文人性格与治国理念影响颇深。孤傲超拔,独善全躯的人生态度,造成知识分子但遇挫折失意即隐遁规避,孱弱不争。治国理念强调"文德"而忽略"武备",社会主流价值观为"重文轻武",造成了虽经济繁荣、文化深厚却无力抵御外敌之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论倪瓒的隐遁与绘画风格形成的内在联系,认为倪瓒的隐遁是成就他简淡空灵,萧肃高逸的绘画品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倪瓒"隐遁"的内因和外因,认为倪瓒散尽家资隐遁"五湖三泖间"二十余年.既源于他孤高清绝的天性,更有元代纷乱动荡的社会外因.他的"隐遁"与他的道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是他的"体道而居".倪瓒的隐遁,成就了他超脱的人格和高逸的画品,以至于后辈文人画家几乎无人可及.  相似文献   
7.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语见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它对吴敬梓独善思想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吴敬梓为广大士人提供的生存模式已不再是陶渊明的农业劳动,他还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它注入了新的内容,为读书人的自立独善开拓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庾信集中涉及隐居内容的诗赋为数不少,这些诗赋创作于庾信入北后的前、中两个时期。前期创作集中于入北的最初六年,流露出向往隐居的强烈意愿,其实质是借隐居来消解心理重压。中期创作于周武帝建德初,庾信受当时北周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诗赋表达的是不甘于隐居、渴望被重视的"求官"意图。庾信入北以后,其仕宦经历、思想历程都曾发生各种变化,对庾信诗赋中的"隐遁之念"应辨正地看待,把握其变化与实质。  相似文献   
9.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原理,围绕丁玲女性文学的创作,将其创作鲜明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出走--颠覆与重置;隐遁--无性与雄化;新生--"女人--人"的转化, 并就每个阶段的女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