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浙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53-56,97
细读王安忆四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米尼》、《长恨歌》、《桃之夭夭》,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中的雅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以一种前后呼应(预言式)地叙述,还原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哀而不伤,更在还原的同时,结合当代背景,重建了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了作品形象;二是古典语言的运用,移用、化用古典诗词,并用古典诗词写作方法——赋、比、兴渲染背景,使得旧景更醇厚,新景蕴旧情;三是以女性成长为审美对象,借助她们独有的细腻情感,来感受社会历史带给人的经历与体验,将宏大的社会历史溶解到细碎的日常生活中,将审美意向放置在描写生活的变化带来的人物复杂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在美学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船山无心作书家。但其书艺的意境美有四个方面:文质彬彬,雅致妍妙;以势达意,曲写心灵;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心手相应,变化多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面对着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作家在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妥协与认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而池莉则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她通过对平凡真实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刻画,揭示出生活的真谛,表达着自己的爱憎,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为社会进行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让读者在她叙述的世俗故事中长久而默默地感动着,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小说<看麦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论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俗与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言既是通俗的 ,具有信息交际功能 ,又是审美的 ,具有愉悦和教化功能。主持语言是口语 ,但它不同于原发状态的完全生活化的口语 ,它是规范化了的文雅的口语。俗与雅相辅相成 ,互为依存 ,二者完美结合 ,和谐统一 ,才能形成一种雅俗共赏 ,备受欢迎的节目主持语体  相似文献   
5.
月份牌画在近代特定历史时期得到短暂兴盛,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国画、木板年画与水彩画等多种绘画技法的融合,创造出了雅俗共赏的新艺术形式。从这方面来看,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它又迎合了西方的商业思维,对广告业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统照与闻一多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们虽然所属的文学流派不同,却是知音和挚友,共同追求诗歌创作的绘画美。然而,由于个人性格气质和审美视角与艺术情趣的不同,他们诗歌中的绘画美风格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前者侧重清新雅致,以素淡的色彩工笔细描,构制优美的意境,耐人回味;后者追求浓墨重彩,七色俱全,虽重象征笔法,但更突出的特点却是直抒胸臆。正是由于诗人们笔法的繁复多样,才造成了现代诗坛的千差万别美艳多姿。  相似文献   
7.
张炎是宋元之际成就比较高的遗民词人,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张炎有强烈的慕陶情结.在其三百余首词作中,涉及陶渊明的竟达五分之一.由于有共同归隐的经历,以及宋元之际遗民们对陶渊明节士形象的推崇风气,加上相同的穷困与落寞情形,更主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雅趣,张炎对陶渊明才会推崇倍至.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词学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有所变化。前期,即通判杭州以前,他认为诗词有别,由于积极的参政意识,他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后期,即通判杭州以后,他开始接触词体,并大量创作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对词体的看法,认为诗词一体,开创豪放词风,提倡清丽雅致之词,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画坛,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笔墨厚重、色彩浓郁,特别是1999-2003年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了“灰色雕塑风格”,2004年至今,其作品开始转向淡雅、清新和简约的风格。由此可见,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后已日臻完美与成熟。文章从分析张江舟不同时期的水墨人物画入手,旨在研究探寻其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坛的推动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品词汇广博,兼收并蓄.既有雅致的文言成语,也有通俗的俚语方言;既有中文词语,也有外来词语,既有日常用语,也有各种行业语,融中西、文白、雅俗于一体,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达到了平中见奇、清顺自然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