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去扫墓的路上,人多得不得了。朋友小赵说过:只要是个有孝心与爱心的人,都会给故去的父母亲人买一块墓地,买了墓地,自然年年都会来扫墓。清明前后这几天,天天送朋友去扫墓,你是我送的第三位了。人太多,路上堵车。静寂笼罩着一切。几乎每一个墓碑前,都有鲜花。有那么多的人,在那么多的墓碑前停留着,忙碌着,可是静寂仍然笼罩一切。整个山坡上,肃穆多于悲伤。清明,如果在乡下,还能看到更震撼的景象。那里的人不是为父母  相似文献   
2.
夕阳散记     
每天傍晚时分,我独自坐在书桌前,总能望见对面教学楼弯弯的穹顶上那一轮嫣红的夕阳。周围是灰白色的天,四五层的高大建筑和与那建筑一样高大的树木。夕阳橘红色的光淡淡地、柔柔地挥洒着,静静地投影在一群似乎永远是静止不动的东西上。是的,静止是这夕阳  相似文献   
3.
4.
王维山水田园诗以闲适恬淡、空灵静寂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而这种风格的背后是作者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色与景的和谐、心与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6.
志贺直哉的名作《在城崎》描写了三个小动物蜜蜂、老鼠、蝾螈的死亡过程。通过小动物的死,让作者领悟出了生死的真谛。蜜蜂的死令作者感到死亡之后是宁静、静寂的,老鼠的死令作者感到死亡前的过程是悲惨、残酷的,蝾螈的死令作者感到死亡是无常、偶然的,不知道何时就会降临到某个人身上,这都体现了死亡的可怕,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死亡是恐怖的,让人不能憧憬的。  相似文献   
7.
神遇、物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感悟或体验的独特方式。神遇,是心与物交会中一拍即合的原初默契,体现了"物"的亲在性、纯粹性与创造主体的本真性,是艺术创生的契机,可称为艺术直觉体验的初级阶段;物化,则是进入物我同一的高级直觉阶段,是在对形下的物的超越中进入形上的精神境界的实现。"庄周梦蝶"式的体验,是实现精神超越的大境界。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写作难度,正表现在诗人对物化体验深度把握之不易。物化的体验方式,是中国独有的静观境界。  相似文献   
8.
水知道答案     
日子是从什么时候陷入那样一种冷冷的绝望里?日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在家里的交集反倒越来越少。静寂长夜,看着他表情冷淡地坐在书房里捧着一本书看  相似文献   
9.
17世纪末,静寂主义事件( L’affaire du quiétisme )震动法国朝野,不仅改变了政治权力格局,也导致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关系恶化,对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该事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依然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事件缘何而起为例,由于主要涉事人的回忆过于简略,遂误导后人勾勒出一个符合逻辑却错置因果关系的过程。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时人信函、回忆录等材料,重新探讨静寂主义事件的起因,不仅有助于了解17世纪末法国政教两界上层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网络,也表明已成定论的认识未必符合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王维均有隐逸遁世的倾向 ,崇尚隐逸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杰作奠定了山水田园诗自然、素朴、简洁、含蓄风格的主流地位 ,涵育出山水田园诗注重神韵美、意境美的艺术品味 ,但陶、王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不同的意境特征 :陶渊明诗呈现出静穆的境界 ,王维诗则呈现出静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