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古人把民歌叫“风”的称谓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始文艺观念和文学发生哲学。称民歌为“风” ,源于视风声为天地之乐的原始概念 ,支持这个观念的是上古的风神崇拜文化和视风为风神 (凤凰 )的歌吟的神话。古人由“风”创造了上古灿烂的音律文化。称民歌为“风” ,隐含着民歌出于天地自然的宇宙哲学命题 ,又隐含着民歌与神灵相通的神学命题。从自然之风到人文之“风”(民歌 ) ,并不只是修辞上的简单类比 ,它透露出古人原始的文学发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延风诗廊     
《中华魂》2008,(9):64-64
  相似文献   
3.
宗周礼乐文明对地方诸侯有强大的典范作用.西周时期,诸侯国得到王朝的“赐乐”“颁诗”,并未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诗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在更为开放多元的政治礼俗环境下,开始通过“特制”和“采录”两种渠道创制“诸侯自主的诗乐”,以符合本国典礼歌唱和娱乐审美的需要.在这一礼俗环境和诗乐机制下,春秋诸侯诗乐并不局限于讽谏的功能目的,因此,传统有关《国风》“乱诗”“淫诗”的政治道德性评价也值得驳正.  相似文献   
4.
他用属于自己的文字和记叙方式,讲述故事。那书,那从书中流露出的情怀,所表达的意境,早已超越传统的基础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入大传统成为必然 ,而“以声为用”是这一过程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王秀菊;北京市金晓光、刘付云;湖南省李俊、丁召书等诸位诗友: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有赤子之心、爱诗如命的老人是谁呢?他叫刘钦贤,1922年生于荆山脚下,涡淮岸边;1949年参军,曾在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政治学院、志愿军政治部任教员,1956年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部任秘书、编辑;1962年下放安徽省宿县地区文联搞专业创作。十年  相似文献   
7.
考察《诗经》风诗的地域和民俗 ,可以详尽地了解二千六百年前 ,春秋时代人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 ,进而了解整个古老的中国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此本文考察了《诗经》中风诗的地域及其所反映的民俗 ,认为十五国风全部产生于黄河两岸 ,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多方面的民俗现象 ,而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多半诗篇是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因此,女性美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风诗中的女性所呈现出的美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审美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审美转变.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蕴涵在这些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的深层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其社会背景及时代特点的把握,突现出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特异的美,并且结合对作品的分析,找寻其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唐辉 《云梦学刊》2004,25(4):67-70
以文化人类学观之,所谓十五国风可分析为农事、情爱、婚姻、民俗、故园、社会等六类,其中前四类内部相关性较强,主要反映勤农、主情、重婚、尚礼等民间或初级社会生活价值,后两类内部相关性亦较强,主要反映恋土、爱国、尊贤、崇德等官方或次级社会生活价值,但两者间亦具交互影响。风诗人文价值结构的有机性与恒常性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