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一明 《社区》2005,(20):61-61
来到北京,还没来得及感受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我便被抛到京北的某大院,开始了据说从前曾一度为人羡慕的大院生活。大院地处北五环外,最让人心情愉悦的是大院宁静的氛围。这里是一片平和安宁的港湾,城市的喧嚣被挡在了高高的院墙外,治安很好,对于很担心郊区生活安全性的我,绝对是莫大的安慰。大院里医院、操场、电影院、便利店等设施一个都不少,只是设施和规模,比起外界都似乎显得简陋有余,而功能不足,很多方面只能到院外寻求满足。但每每去超市,买回东西,都要坐上三五站地的车。生活的不便也许是郊区生活的通病,因此,当年业内外大声欢呼“…  相似文献   
2.
在张炎的词中,云意象的出现次数最多,本文将它们分成三种类型:高渺闲适的隐者之云、孤独易逝的漂泊之云和情深意重的至性之云,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清空”、骚雅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3.
古代辞赋在表现由于空间迁徙而产生的流浪感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遭到贬谪流放,在作品中大肆渲染所处地域的偏远荒凉和恶劣的生态条件,这类辞赋的奠基人是屈原;一种是描写异乡美好的环境,但作者依然产生流浪感,王粲《登楼赋》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时间的迅速流逝,也是人生流浪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这类辞赋中,人生被说成来去匆匆的瞬间,倏忽即逝。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描写自我的冲动,随时可见的浪漫的自我想象以及一个人在路上的孤寂飘泊和对生命的感性寻找,构成了他大部分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杜诗如史,但杜甫诗歌的史学价值并非只是局限于传统史学领域,而是具有广义的史学意义,其中包括它的生态史研究价值。综览杜甫晚年飘泊诗作的相关记叙,唐代长江中上游流域陇蜀荆湘一带的野生植被风貌虽因地而异,总的来说是沿途山区原始森林茂密幽深,平原河谷地带草木繁盛,但夔州等地的乱砍滥伐、刀耕火种、烧山祈雨现象,亦在缓慢地破坏自然森林资源,另唐代戎州、泸州山谷盛产荔枝,而今天这些地方已不见荔枝踪影,故唐代戎州、泸州的气温可能高于今天,当时适合热带水果荔枝的生长;唐代陇蜀荆湘一带的飞禽、走兽与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沿途山区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时的梓州、夔州群山原始森林中,仍然生存并活跃着黑熊、犀牛和老虎等数量较多的大型猛兽;唐代陇蜀荆湘一带的百姓屋舍、文人居所、城镇官舍、寺庙亭阁内外,已广泛种植花草果木,藉此美化环境,当时的绵州公馆中甚至还种有远引自波斯的海棕,唐代的人居环境绿化审美意识已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