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对马修·阿诺德创作《多佛海滩》的时代背景进行脉络梳理着手,深入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阿诺德情感波折的个人阅历及其对于诗歌创作和评判的独特理念,由此进一步分析理解《多佛海滩》中作者对“信仰之海”潮退及“人类苦难”哀叹的深刻寓意和丰富内涵,并指出《多佛海滩》为阿诺德后来的道德重建和“文化批评”确定了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是英国文化批评的先声.阿诺德的文化观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机器文明的反拨.一方面他将古希腊文化设定为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树立起纪念碑式的膜拜对象,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有着朝向完美和自由的使命,凡是不利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都被视为文化的敌人.他寄厚望于人文教育者,希望他们以使徒传教般的热情传播文化;他也寄厚望于现实政治国家,后者在他那里作为最好的自我的共同的化身,保证文化伦理共同体——社群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关注理性、真理、自由、主体性等基础性话语,关注公民道德与社会正义,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也难怪坚持社会政治批评的伊格尔顿将其视为自己社会政治和文化理论重建的逻辑起点.但是,回溯阿诺德的文化理论,在马克思的否定的意识形态论面前,他的“文化-国家意识形态论”流于简单化和平面化.他没有看到与阶级性相关联的文学艺术观念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与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对抗的复杂关系,更没有看到意识形态的对现实政治的维护和对人的规范塑造等主体建构的实践功能.所以,他心目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联姻,那种诉诸现实国家作为文化的权威和传播中心的构想,只不过是维多利亚中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的幻象.  相似文献   
3.
王秀梅 《学术交流》2013,(2):133-136
作为在英语世界影响力颇大的文学批评家兼诗人,马修·阿诺德的诗作和文论也在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以《学衡》为阵地,吴宓、梅光迪等人对阿诺德其人其文进行了介绍评论,阿诺德对"学衡派"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梁实秋、朱光潜、钱钟书等人也相继撰文评述了阿诺德的批评观点。探究阿诺德在这一时段中国的译介和接受过程,对我们理解阿诺德的文化观大有裨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一文中对纽曼等人的译本提出了批评.纽曼虽对此一一作了回应,但并未真正理解阿诺德的真实意图,也就此成为与阿诺德论战的牺牲品.他在论战中出现定位上的错误,在风格讨论上出现偏差,也未看清阿诺德的“眼光”.阿诺德则就此拉开了政治与社会批评的序幕,这对于理解他文化批评的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认为希腊精神体现了人类智性冲动的特征,希伯来精神体现了人类理性冲动的特征,人类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在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赫索格》中,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他身上的希腊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体现了希伯来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内心的矛盾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7.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马修.阿诺德提供了广阔的批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空间不仅使他在认知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行为上促使了文学与文化系列评著的问世,在态度上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焦虑。正确认识这种批评动机的影响,对理解阿诺德的批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3):107-108
●主持人话语: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问题,自从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作出定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而后者则用"成熟性"、"广涵性"、"普遍性"等特性来界定文学经典。他们都是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来确认文学经典,而未曾考虑过还能有别的衡量标准。这一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却被彻底打破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发现,在谁能入典、谁不能入典的问题上体现着  相似文献   
9.
马修·阿诺德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世界主义的观念.与英国国内其他批评家相比,他的文学批评远远超出了本国文学批评的范畴;他对欧洲诸国的教育考察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加强了在教育上内外比较的意识;在他追求的完美的文化观念中,兼容并蓄使它历经时间流逝而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0.
邹赞、聂凤芝(以下简称"邹、聂"):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慨允本次学术访谈,您多年来一直在北大外国语学院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中,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肇始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译.佛经故事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印度的神话与民间传说,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如唐代的俗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