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杭州称为“行在”,并首次向欧洲介绍了这座“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欧洲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认为“行在”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欧洲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后,很快来到了中国沿海。但他们所面对的是明代中国,而不是马可·波罗所介绍的元代中国。在新旧知识混淆的背景下,欧洲学者们开始把马可·波罗所说的行在认定为明代的首都北京,行在城的地理位置就这样北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孔图吉的《行在考述》,就是最早进行这种认定的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2.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研究表明,马可·波罗确有其人,但他在42岁以前的行踪,除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以外,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马可.波罗身在何处。杨志玖先生发现的那条材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间接材料而已,不能够成为确凿证据。而怀疑论派的观点和看法又不是没有道理的。怀疑论派与肯定论派双方都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马可·波罗游记》本身的内容确实有许多出自传闻,更严重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着大量漏写、错误和混乱的地方,这又再一次证明《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中国的事情只是传闻而已。因此,对于马可·波罗的研究问题,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以前,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以前,任何单方面做出的结论,都是有不负责任甚至草率之嫌疑。  相似文献   
3.
纵观<马可·波罗游记>的不同版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马可·波罗是被人为地、一步步地神化的.在这一神化的过程中,马可·波罗自己反而是始作俑者;作为第一个马可·波罗迷的鲁思梯谦诺和另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则尽可能地为马可·波罗争光添彩;而欧洲流传的各种版本在内容上有随意增删的现象;19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深入,又推动了世界性的马可·波罗热潮;后来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切实有效的马可·波罗研究,出现了以杨志玖为代表的一批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然而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使得马可·波罗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怎样去打破僵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国学者应该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1日下午,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中心小学校,一位外国老太太和一个四川小女孩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两人对彼此的牵挂,都在这一刻变得开心和泪眼朦胧。外国老太太对小女孩说:"婧,我说过的,在我离开中国之前,还要来看你一  相似文献   
5.
马可·波罗是最早同时走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且留下了翔实的文本记录——《马可·波罗行纪》,大量涉及和记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可·波罗最重要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到过"东方,而在于他用文本记述了一个"东方世界",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的想象和向往。700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不断演绎马可·波罗事件和文本,不同文本相互组合、镶嵌和生发,形成"想象中国"和表述中国经验的"套式":黄金草原叙事、落后国家叙事与危险国度叙事。通过对中国经验的艺术表征和审美拨用而形成的"马可·波罗式"的表述中国的独特话语模式,成为文明互鉴、人文化成和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理论回望和文化反思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 《领导文萃》2013,(12):40-42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另一个完整地用国际眼光考察了中华文明的外国人。与马可·波罗不同的是,利玛窦在中国逗留了整整三十年,深入研究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经典。他在晚年所写的《利玛窦札记》中,表述了他几十年研究的一个重要答案,那就是中国文明的非侵略、非扩张本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次讲到元朝历史时,学生们总要激动一番。在他们眼里,元朝是那样的神秘和不可思议;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是怎样征服先进发达的中原地区?文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8.
马可·波罗是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商人,因《马可·波罗游记》而享有盛名。然而,后世关于他来华的真实性问题却一直争讼不断。文章认为,他在游记中三次对中国麝与麝香作了较为精准的记述,不但纠正了此前西方人关于"麝香产自肚脐"的常识性错误,而且所记"麝无角"的特征也修正了伊斯兰文献中"麝有长角"的谬识。他对麝与麝香的关注与记录,与其有关的档案中多次关于麝香的信息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由此推知,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来过中国,并为麝香知识的西传及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首都机场成为国内兑换外币种类最多机场首都机场航站楼内通济隆外币兑换公司在机场所有网点正式开展对南非南特、埃及镑、土耳其里拉和卡塔尔里亚尔四种新币种的双向兑换业务。至此,首都机场内可收兑29种外币,成为中国境内可提供兑换币种最  相似文献   
10.
凡是到过意大利的人,都要去品尝一下比萨。作为西餐中的黑马,比萨在福州也越来越受宠。传说这个源自意大利的美食的前身应该是中国的葱油饼,是当时的马可·波罗回到自己的家乡,异常想念中国的葱油饼,却苦于不会烤制。后来,他终于遇到一位愿意为他做"葱油饼"的那不勒斯厨师。可能是那不勒斯厨师手法上的一些错误,不懂得如何将面团和馅料完美搭配好,于是就将错就错,创造出了口味独特的"比萨",而后风靡全世界。不管怎么说。这些历史都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比萨已经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逐渐地被爱好美食的福州人所接受,并且正在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