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马君武翻译评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马君武研究的一些学者评论说,马君武的进化论译作信达雅兼备,其<达尔文物种原始>是权威性译本、文言文译本,其<威廉退尔>译本中的对话和唱词纯用文言.这些评论不准确.马君武的有些进化论译本达不到信达雅兼备的翻译标准,个别译本在"信"方面尚可,但在"达"和"雅"方面欠佳;<达尔文物种原始>不可能成为权威性译本,而且它是以欧化主导、杂糅少量文言词语的译本;<威廉退尔>译本中的对话和唱词是以文言成分占主导,但也有部分欧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进化的转义     
达尔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很快抵达中国。近代关于他的记录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的译作、报刊、私人笔记或考卷等之中。传教士、留洋人士在早期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他们对于达尔文的介绍常是模糊且不得要领的。严复的杰出工作开启了一个进化的时代,但充斥在报刊和人们思想之中的是一种非达尔文式的进化观念。《物种起源》(下文称《起源》)的翻译大抵可分为两个阶段——本文关注的是第一阶段。《起源》的翻译本可以为纠正进化的误解带来希望,然而译者马君武并没有去颠覆新近形成的进化范式。通过对达尔文文本的修正,马氏尽可能地弥合:达尔文的学说与先前已被灌输给那个时代的进化观念之间的差异。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起源》第三章和第四章译文的解析,来探究那个年代进化的转义。  相似文献   
4.
蔡爱丽 《兰州学刊》2006,(5):42-44,104
1930年5月,马君武接替胡适执掌中国公学。时隔不久,中国公学发生“倒马”“拥马”学潮,学校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中国公学元气大伤,从此走上衰途。“权威在”就有权威不在,无论是挑战权威,还是重构权威,中国公学师生在备受影响的同时积极做出回应,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公学的混乱。亦即,权力更迭是导致“倒马”“拥马”学潮此起彼伏的根源。从中可见国民党是如何通过学潮来挑战学界权威,并重构权威,从而完成权力更替,达到加强对学界控制的目的。同时也能了解当时学界在国民党高压控制下发展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的特定时空,马君武传输的《民约论》形构了这样的翻译特点:用政治话语进行翻译,在翻译中嵌入了社会政治的场景.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马君武的译作存在一定的缺憾.即以“民约”对译“contrat social”(社会契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单是中西方语言的差距,而是“民”之权益与社会空间的距离,更在于个体天职观念有无及其衡量标准的差别,也源于阐释上的逻辑与事实的不同偏好.  相似文献   
6.
享有“北蔡南马”称誉的马君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担任广西大学等大学校长期间,创造性学习借鉴欧洲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风格,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近代中国,依据《民约论》的译介,马君武传输了主权在民思想。其间,马君武与卢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透过文本发现,马君武关注的是主权在民说的发展脉络,而主权在民说的理论基础,即有关人的自然权利的演绎并没有涉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马君武给予的是一种诠释性的解读,而非概念或学理上的分析。在马君武的话语体系中,主权在民的制度载体就是建立共和政体,实现期望已久的民主,民主与共和大而化之地混同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革命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南社中对革命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诗人。马君武一生致力于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诗歌创作数量有限,但他的诗实践了自己“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创作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应为近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马君武先生,德高望重,才识超群。他三次担任广西大学的校长,不避艰辛,殚精竭虑,对于西大的创建和蓬勃发展,对于培养大批“勤恳朴诚”、“力学救国”的经世致用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值得后人认真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