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里红妆"作为吴越婚嫁文化的一个现象,为我们提供了还原历史的宝贵资料,使我们了解明清婚嫁文化及其折射出的社会风貌、民俗民情。从"十里红妆"的仪式、奁物入手,阐释"十里红妆"婚俗文化的物质、心态、制度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所收“苋”得名取义于其茎叶高大而易被看见.唐代文学作品中已较多地出现对苋的吟咏.宋元以后,苋之品种渐增.“苋菜”中“人苋”即今所谓的“籽粒苋”,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食用史,以为籽粒苋原产于美国之说并不妥当.将“人苋菜”写作“人蔊菜”、“人旱菜”等是因不辨古音选错本字而产生的误会.《说文》中的“蓼”当指泽蓼而不是水蓼.“蓼”得名于其味辛辣,“蓼”、“熮”、“燎”、“爒”音近义通,当同源.蓼的别名“蔷虞”当表示采获山泽的菜草,这一别称蕴含了蓼的生长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尚书》特殊的文献价值,并举例阐释《尚书》在中国上古林业史研究中提供的史迹线索,具有现实建设深层意义的历史依据,是为林史文献学目录提要之一则  相似文献   
4.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探讨古代东瓯国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是在侯百朋提出的瓯与岙的关系的看法之后,继续探讨"瓯"的原始意义来自浙、闽沿海的一种地貌,很可能是岙这种地貌,瓯即岙.二是以<逸周书>为主依据探讨古代瓯人与商周朝贡体系的关系.三是对东瓯王驺摇的姓氏进行探讨,认为驺摇为"州句"裔,驺即"州",以证明驺摇确为越国王室后裔,并考证驺摇之"摇"有君上的意思.四是探讨东瓯与徐的关系.五是从铜鼓、鸡骨卜两种风俗推测东瓯、西瓯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侯驺是两汉之际高句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朱蒙所建高句丽政权的国王,当时并不存在两个名为高句丽的政权,《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根本性的错误,相反《三国史记》的记载则是有意篡改了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6.
7.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中曾认为:王献之书法受到谢安的轻视,并且王献之自称书法胜其父。其实,谢安是颇重视王献之其人及书法的,且王献之并没有因为时人对自己的推崇而得意忘形,只是认为自己和其父的书法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做贴牌起步,20年后成为世界最大的铂金首饰生产商,浙江日月首饰集团有限公司也因此成为首饰行业惟一进入中国工业的500强企业。我们在访问集团总经理虞兔良时,他介绍了企业以质量为本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灿 《东方论坛》2013,(1):6-12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按照虞、夏、商、周四代的顺序编纂,这种"四代"观念多见于先秦古籍,应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形成,是反向构筑起来的华夏历史系统,即由周、商、夏依次上溯而至尧、舜时代,体现了华夏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的内涵是:历史是在"天下一统"的情形下运行的,历史的主体是"一统"的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分裂的各个小族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华夏历史意识也是一种"大一统"政治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夏历史意识还与"华夷之辨"密切相关。《尚书》"华夷"思想以文化为根本标准,并没有绝对的血缘界限和地域区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与现代民族意识有很大不同,这是王道史观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