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东西文化"对话"中,西方有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儒家批判者,中国又有以反孔、"倒儒"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这些是时势加诸儒家的强势话语,但黑塞从儒家文化的参照中看到了欧洲个人主义文化的非必然性,提出了综合两种对立文化、重建欧洲道德的设想,表达了对儒家的另一种话语期待.黑塞对儒家文化的取舍告诉我们任何经典文化都是相对的,而不是僵化的或某种定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以及最终超越矛盾后的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截然对立和最终达到融合统一。黑塞的小说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3.
黑塞在教育小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意义。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来自由歌德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所以,他的教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歌德潜在对话的结果。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实践,缺少社会现实的深厚土壤;对此,黑塞在其教育小说中既肯定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观对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这种教育观念的非现实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张敏  申荷永 《学术研究》2007,9(4):44-48
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获得文学奖项无数,为我们提供了深邃而富含心灵写意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经典的心理分析个案。他曾经是荣格及其学生的病人,经历过300余小时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不仅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影响着黑塞重新省察生命的意义,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来源和契机。同时,黑塞对心理学分析的创造和发挥,也能够为当代心理分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7.
黑塞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黑塞的生平史料和文学作品两个角度梳理了黑塞与中国道家的密切关系:主要总结了黑塞对道家诸子典籍的广泛阅读、对道家的高度评价,并指出道家对弥补欧洲文化之不足的时代意义;文章也重点探讨了黑塞对道家的“道”、“无为”、辩证法等范畴及道家生活智慧等各方面或吸收或超越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8.
有国际影响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借鉴东方古代智慧以探求西方现代性困境的出路时,也秉承着西方文学本身的传统.这一传统除较为明显的浪漫主义外还有审美主义,但以往研究对此不够关注.审美主义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扩大,在德国的代表是尼采,黑塞直接受他影响,在文学生涯最初阶段的各方面,如艺术趣味、文学写作和偶像崇拜等都有充分表现.但审美主义日益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导致黑塞迅速与其决绝,而转向以人格完善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尽管如此,黑塞以后的小说创作和思想理念中,仍保留着审美主义的潜在痕迹.  相似文献   
9.
林国良 《社会科学》2004,(2):112-116
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探讨的是人的精神超越问题。尽管虚构的玻璃球游戏具有使人精神超脱的作用 ,但超越的终极目标不应停留于此。深受佛教影响的黑塞 ,将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和对社会对民众的责任心 ,作为终极目标。最终主人公走出了象牙塔 ,选择了做小学教师去教育孩子的道路 ,但旋即溺水身亡。这一悲剧意味着主人公虽有崇高的意愿 ,但缺乏相应的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