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5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470篇
理论方法论   215篇
综合类   3004篇
社会学   516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 that interact with ethno-racial identity experiencing in a previously under-researched group. A qualitativ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with 40 Native American academics from 28 mainstream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S. served as a case example with findings that contrasted with historically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frameworks postulating identity confusion and conflict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one’s mainstream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 versus one’s ethno-racial community grounding. Instead of feeling pressure to identify with only one worldview, the contextual, dynamic ident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lusive and flexible self-concept of tribal participants allowed them to in turn take advantage of two divergent cultural meaning systems pertaining to their distinc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se shifts were experienced as not endogenous but rather exogenous variables, which did not cause the historically theorized issues. Participants felt their tribal identities instead facilitated meaningful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incongruences, which resulted in unexpectedly resilient subjective experiencing.  相似文献   
2.
The authors use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and ground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working‐class and low‐income custodial African American fathers gain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their transition from part‐time to full‐time parents, and the role of support networks in enhancing or inhibiting these men's parenting. Twenty‐four men from an impoverished Midwestern urban are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se men, and perhaps others sharing their demographic profiles, generally become parents by default and are often reluctant to take on a full‐time, single parenting role. Adaptation to the role seems to be enhanced by these men's use of extended kin support networks and shared living arrangements. However, low wages, a lack of sufficient assistance from public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informal custody arrangements often inhibit their fathering.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价值领域间关系的定位与评判是反映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领域、家庭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道德价值与超道德的神圣价值领域、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上都表现出一元论的倾向。我们应立足于领域分离、价值多元的现代背景对其进行反思 ,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5.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6.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成就尤显卓著.它作为综合体现美利坚民族文化意识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刻印着社会心理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同史诗或纪传体作品一样 ,现代小说可以视为个人传记的变体。自现代主义以来 ,小说叙事从描写人物 (传主 )的行动或行动着的主体转而关注人物的内心生活 ,在某些“新小说”里内在主体也在丧失。小说叙述形式的变化揭示了个人主体性在现代世界的命运。而对叙事可能性的探索或竭力讲出一个故事来 ,则预示着对个人主体性的修复意图。这是关于叙事形式的社会学探讨  相似文献   
8.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 ,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 ,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惊世之作。在小说中 ,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没落的图景 ,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旧南方的衰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及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影射 ,作为一种文学技巧 ,最先出现在《诗经》 ,日后由于意识形态变化的原因 ,并在儒家文学观的指引下 ,逐渐推广到辞赋、散文、小说、词曲和戏剧所有文学领域 ,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比喻象征发展到多种类型 ,形成姿态横生、形式大备、羽翼丰满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