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波 《云梦学刊》2010,31(6):122-125
《多佛海滩》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佳作。《多佛女郎——对人生的批判》是对《多佛海滩》的扭曲模仿,诗人用反讽的手法,嘲弄的语调,解构了原诗,消解了生活中的信仰和爱情,是一首杰出的讽刺诗。  相似文献   
2.
阿诺德·贝内特对英格兰中部斯泰福邵的斯托克市五镇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在他的笔下.藏匿于英格兰中部的五镇是最美的天造之所.它质朴而贫困.厚重而庸俗,令人厌恶却又有着无形而巨大的磁力。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对我国植物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是美国收集和研究中国植物的一个重要机构。为引进西方植物科学,从20世纪前期开始,一批中国学者来到这里学习、工作。他们回国后,培养人才,建立机构,研究本国的植物,开创了中国的植物学事业,阿诺德树木园因此成为我国植物学的重要学术源头。这里的研究成果、科研方式乃至植物园建设都对中国现代植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被认为是对自18世纪以来“无利害的静观”这一美学原则的彻底颠覆。他通过对环境的重新界定,强调人与环境的包容和贯通的“参与性”,建构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二元论的全新的环境观。藉此。它的美学成为反传统主客二分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范本被学者大势颂扬着。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美学理论,是一种由更为隐蔽的“人类中心主义”幽灵所主宰下制造出的一种美丽幻象。他对城市景观的理想建构说明他的环境美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认为希腊精神体现了人类智性冲动的特征,希伯来精神体现了人类理性冲动的特征,人类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在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赫索格》中,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他身上的希腊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体现了希伯来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内心的矛盾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This essay reflects on the lives of two people whose publications, pedagogy, lectures, and crucially, whose experiences helped set the terms of the debate about so-called high culture in Cultural Studies: Matthew Arnold (1822–1888) and Frank Raymond (F. R.) Leavis (1895–1978). Who was Matthew Arnold? F. R. Leavis? What were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of their work and words – that is, for the practices and positions for which they advocated? What new questions might emerge by sharing in detailed and perhaps unexpected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 presently, seem to func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mainly as known-unknowns? The argument is that the details of both Arnold and Leavis’ lives are integ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of their work, both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and indeed to more fully appreciating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their work holds for Cultural Studies. Apropos, this piece refines the methodology of keywords introduced by Raymond Williams [1958.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相似文献   
7.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马修.阿诺德提供了广阔的批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空间不仅使他在认知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行为上促使了文学与文化系列评著的问世,在态度上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焦虑。正确认识这种批评动机的影响,对理解阿诺德的批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近代思想史中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和信仰危机。这场危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19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与维多利亚道德的张力运动的结果。诗人、思想家马修.阿诺德的神学救赎方案,实际上是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最后确证。  相似文献   
9.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0.
Magic Thinking     
Derek Freeman, When S.F. Nadel3 who was the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in th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as on study leave in England in 1955, he recorded two talks for the BBC entitled ‘Magic Thinking’. The texts of these talks were deposi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following Professor Nadel's death in 1956.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y have never previously been published. It i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that these talks should appear in the first issue of Canberra Anthropology, which is being edited by research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that Professor Nadel so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