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415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传统信仰 ,在大量的本主神话传说中 ,有一些与水有关的故事 ,反映了农耕经济对水的依赖及凝结于本主身上的原始崇拜的影子 ,还可以看到多种文化交流在这一特定领域里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白族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有着宏大的形式内容和重要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本文针对白族木雕现存问题,就如何保护白族木雕,特别是对白族木雕在今天都市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月下的李白,充满了对故乡、故人的深情眷念;对平民、女性的朴素情怀;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对诗意人生、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伦理情感、生命关怀、宇宙意识、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雅、俗两种文化中 ,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显然不同。居室文化 ,大致属于雅的范畴 ,其中杜甫的影响较大 ;酒文化 ,俗的成份较多 ,其中李白的影响较大。相形之下 ,李白比杜甫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存史料考证,未发现唐代诗人李白与王维有酬唱的诗文以及互相交往的记载;认为李白与王维人格之质的牾不谐,以及李白自负又自卑的双重性格,才导致了上述文学史实的发生;对李白这一矛盾复杂性格特征的梳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李白的思想,读解李白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深切渴望,但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矛盾心态.小说中田小蛾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作品一方面表现她们在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不幸命运,一方面又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准绳来审视和评判她们,使她们成为回归传统、重塑道德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崔际银 《阅江学刊》2013,5(2):111-114
李白的诗歌作品是展示其人格精神的重要载体。终生不渝地坚持信念理想、关心社会且勇于批判现实、积极进取、坚持个性独立、真诚热爱大自然等是李白人格精神的基本表现。这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鲜明特征,对促进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与他的中国通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寿彝先生在历史学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晚年主要集中在回族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等方面,并表现出总结性、成熟性和继续创新性三个特点。其中中国通史在他的学术规模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他一生研究历史学的最高追求。他带领国内史学家,历20个春秋,终于完成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实现了一个世纪中国史家的愿望,把自己的学术事业推向了辉煌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Bai ethnicity and Bai identity on the tourist market in Dali,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China. Focusing on how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Dali has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Bai ethnicity is advocated as a product loaded with potential economic values.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commerce of authenticity’ (T. Oakes,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1998 Oakes, T. 1998.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and different forms of ethnicity and artefacts promoted in the tourist market have not drowned out the sense of being ethnically Bai. Instead,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come a daily reminder of ethnicity to both insiders and outsiders by making people more self-conscious and reflexive about the ‘cultural stuff’ that they may have previously taken for granted, or may have left unattend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locals actively appropriate state-defined categories and reshape them into the repertoire they des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