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雅》、《颂》在题材内容上,在形象塑造、比兴手法以及语言艺术等诸多文学性因素上,都体现出它们在文学性分布上的不均匀,形成由《风》而《雅》、由《雅》而《颂》三个组成部分间的文学性层层递减的现象,构成一种梯式的结构。诗歌来源、作者及创作动因、描写对象等差异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乐府补题》结社唱和的时间、地点以及诸词之寄托,学界向有争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考,发现首咏地点,陈恕可宛委山房在杭州,而非前人所定之越州;第四咏《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乃为王沂孙之出处而发,当作于王沂孙出为庆元路学正以后;第五咏《桂枝香.天柱山房拟赋蟹》可能寄托了补题诸老对于宋末二帝逃、亡于海的感怆。  相似文献   
3.
华滋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的诗篇里,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描写一般的生活内容。当时某些批评家对他诗歌中的民情俗语予以非难。华滋华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评家。他写了《抒情歌谣集》序言,为他诗歌的主题和语言辩护,并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评价他的诗歌,从而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歌谣丰富多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形成这些多样化形式的原因是歌唱习俗、无数的歌节和杰出的歌师以及文化交流和碰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谣集·凤归云》词语的考释,纠正《敦煌歌辞总编》中的相关错误,并对《总编》中所存疑问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在吴歌中经常出现桑园,成为一种具有程式化性质的意象。桑园不但给男女情恋性爱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也为吴歌表现男女私情提供了内容和场景,同时形成了吴地百姓共同的心理基质。桑园意象所具有的丰富的原型内涵使得它一方面具有审美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蕴涵了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歌中有很多表现饮食的情节,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母题。昊歌中关于饮食的表述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式”表达的,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表达人们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具有祈福纳吉等文化意蕴的象征符号,表达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理想目标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是中国最早收集和研究歌谣最有成就的人,《吴歌甲集》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件特大的大事,北京大学胡适、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五个著名教授为他写序,给予特别高的评价。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的民俗学的贡献和五四时期北大学者教授们坚持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当下在一些文化团体、学术部门泛滥成灾的封建帮派作风、宗派主义思想,以及打击压制理论创新的学术腐败行为,只能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歌谣被列入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陕西童谣作为人之初的歌谣,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搜集到的歌谣按照传统的艺术方式进行归类与分析。以唤起更多有识之士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声西曲是六朝时期流行于南方民间的乐曲,由于统治者的喜好而被采入宫廷乐府,创作艺术上取得了进步。吴声西曲的发展过程为同属音乐文学的词体文学演进奠定了基础。词体文学在承续吴声西曲创制手法、结构形式、表现内容等层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演变成独立的文学样式。考索吴声西曲与词体文学间的关联与转换,或能将乐府与词之间潜在的勾连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