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简体字     
在政治更迭、文化变迁的大叙事中,小小的文字变化最能体现大时代的风貌。古有始皇帝威权下的“书同文”,今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旨在“汉字拉丁化”的“文字简化运动”。简化字与繁体字争议的背后,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交锋,或者说是中华历史文化断裂与传承的别一选择。周清泉先生关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中的管见,因于当时话语权被肆意剥夺而无处表达,本刊编发该文,一是提供关于汉字简化的反思与总结,二是彰显学人发表独立见解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中部分与汉文本不符的颂文进行了翻译并查考其他汉文异本得出这些颂文译自《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杨富学 《南都学坛》2004,24(1):80-84
9至15世纪是古代回鹘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阶段,艺术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汉文作品,也有回鹘文作品,而以后者最能代表古典回鹘诗歌的突出成就。回鹘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宗教的影响,除少量汉文作品外,几乎没有传世文献,均为出土物。其诗主要押首韵,有时在押首韵的同时又押尾韵,这是古典回鹘诗歌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诏策》:"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关于"性"字的解释,文章采取归纳的方法。首先将结论加以悬置,转而讨论刘勰是如何得出此一结论的。通过刘勰得出此结论所可能依据的史料的归纳排比,从而论定当作"制性之本",并进而指出此一说法实揭示了"命"此种文体前后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李凭先生的《北朝研究存稿》重在探究北朝的政治与民族问题,选题以小见大,史料考证入微,语言简炼精确,不仅是李凭先生近10年来潜心治史的结晶,而且也是北朝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罗尔纲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堪称利用地方志进行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典范。该著在所进行的考注笺证中,对地方志的研究利用突出地体现在对地方志充分、多方面和科学利用,使人深深领略地方志对史学研究的重大价值与作用,并可获取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水书》的“档案文献”与“文献档案”概念有区别。针对《水书》档案文献生态现实,为保护《水书》档案文献生态,文章论述与倡导:不宜将水书先生正在使用的《水书》视为“档案文献”全部搜尽;搜集《水书》原本作为档案文献,应给水书先生留存较好的副本;鼓励水书先生传承《水书》,是《水书》档案文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女书的人类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女书体现着特有的女性文化特质,将女书置于人类学中来考察,挖掘女书的人类学价值,已成为人类学尤其是女性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女书不仅是女性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的反映,更是对女性生命文化、情感文化、个体性文化的反映,体现了女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夏文“■■”(b■2bjij1)又写作“■■”(b■2bjij1),常见于佛经文献,与汉文本“粪扫(衣)”“补衲(衣)”等对译。从字形和字音两方面进行考察,依据出土的西夏文献材料,推测该词在西夏文造字时与“■■”(b■2bjij1)同源,意为“蜣螂”。蜣螂以粪便为食,有喜于粪土中推却屎丸的习性,后来,人们用该词专门记录佛经中的“粪扫(衣)”“粪(衣)”,成为佛经专用词。“粪扫衣”又称“衲衣”“百衲衣”,为世俗人当做垃圾舍弃的衣服,泛指僧尼所穿之僧衣。又因僧尼的衣服多补缀缝衲而成,因此西夏文献中的“■■”(b■2bjij1)又衍生出动词“补衲”、名词“补丁”和形容词“破旧的”等义项。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术界素有“汉字”一词由该国首创之说,最早文献为入唐僧最澄817年撰著的《照权实镜》。迄今为止,中国人或其他国家学者也未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早在8世纪初以前,唐僧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已使用“汉字”一词,时间比日本早百年以上,因此推断最澄所用“汉字”概念源自中国而非其独创。此外,在中国书法史上,“汉字”相对于魏晋以后流行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指称“汉代之隶书”。然而,梵汉对译实践中产生的“汉字”及中国文字书写形体流变过程中萌生的“汉字”,均限于特殊语境及历史时期,并未演化成代指“中国文字”的泛称。清末赴日的中国官绅接触到日本语境中与“假名”对应的“汉字”概念并将之引入国内,创造出一个涵盖东亚的“汉字”新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