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2.
拉丁人丑化阿莱克修斯一世,主要是因为野心家波希蒙德的宣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使得十字军首领与拜占廷皇帝直接接触,双方不可避免出现误解和偏见;阿莱克修斯与十字军的目标和利益不同,阿莱克修斯阻碍了十字军首领的利益追求,引起不满;野心家波希蒙德利用十字军首领对阿莱克修斯的不满和误解,利用拜占廷与西方的宗教分歧,大肆进行反阿莱克修斯宣传、反拜占廷宣传,结果阿莱克修斯形象被丑化.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在中世纪呈放光彩,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这两大文明渊源不同、特色各异,前者是伊斯兰文明而后者是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由于拜占廷帝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使这两大文明一开始就发生碰撞,但军事冲突并没有妨碍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关系涉及阿拉伯与拜占廷两大帝国数百年间的战与和、直接冲突与直接交往,是两大文明不断接触、反复较量、碰撞而又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32 4— 145 3年 )曾经较好地保存了古典时期的历史遗产 ,成为中世纪地中海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但终于没有摆脱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的命运。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历史中 ,军区制的兴衰和其政体内部存在的问题是起主要的、根本的作用 ,而十字军的打击与基督教世界的分离则起到了外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拜占庭帝国的兴盛时期,例如马其顿王朝盛期,依靠的是广大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兵源充足,税源充足。然而到了科穆宁王朝以后,尤其是到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拜占庭政府既不能保护自耕农的权益,又不能保护城市工商业者,兵源和税源都枯竭了,拜占庭帝国赖以生存的基础动摇了、瓦解了。奥斯曼帝国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灭掉拜占庭帝国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13世纪,拜占廷帝国全面衰落。与罗马教皇结盟失败后,拜占廷更加倚重蒙古-罗斯。莫斯科公国则在政治军事上服从蒙古统治的同时,在宗教上效忠拜占廷东正教,并最终赢得了拜占廷的支持。由于内乱和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政策由初期的完全支持演变为后期的有条件中立。拜占廷对莫斯科公国的支持直接推动了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并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的统一,推动了立陶宛与波兰实行王朝联合。  相似文献   
7.
张立可 《理论界》2014,(10):124-129
拜占庭学是近代以来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长期以来,各国学者从经济、政治、军事乃至宗教等不同角度,对拜占庭帝国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吉尔·佩治(Gill Page)的著作Being Byzantine一书是诸多拜占庭历史研究的著作之一。该著作以身份认定为视角,以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为时间节点,从内外身份划定标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的内部结构。同时,该书也把"身份认定"这一学界的热点问题引入拜占庭学。  相似文献   
8.
罗斯统治阶级引进拜占廷基督教为国教,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首先,引进基督教为国教符合新兴罗斯国家的政治需要,新兴的国家政权需要一神教实现打击支持多神教的社会旧势力、发展对外关系的职能。其次,拜占廷基督教具有适合罗斯统治阶级需要的诸多优势:强调政权高于教权的传统;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注重礼仪和允许使用地方民族语言传教等。此外,与拜占廷发展贸易联系是罗斯的经济命脉,两国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为拜占廷基督教在罗斯封建王公中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