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8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广西临桂横山陈氏家族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官宦学术家族。陈宏谋为雍乾时著名大学士和理学名家,其玄孙陈继昌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著名士子和清官。文章分析陈继昌的乡试、殿试文章,认为察贤任能、天人和谐、守创结合、君臣尽职、借古鉴今、盛极必衰、无为而治、立教为先是陈继昌的主要政治思想。陈继昌的思想和生平,反映了嘉道年间清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和这位爱国学者对治国安邦的关切,对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着重阐述陈子展先生在中国近代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陈子展先生对近代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于他的两部作《中国近代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学史》,在这两部作中,他提出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属于他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这些见解对1898年至1928年这30年间的近代学发展做了有价值的分析与总结。两部作被学术界公认为在中国近代学研究史上具有早期开创性意义,至今不失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知行问题是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讨论的问题涉及知行关系、致知与涵养、致知与主敬等方面。作为朱子重要门人和传人的陈淳,在知行关系上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知行相须”的观点,提出了致知力行“随时更迭,交进互发”的思想,而对“知先行后”论有所修正,同时,对“行重于知”则以“以行为主,知行一事”作了新的概括和拓展。在主体修养上,陈淳把主敬仍看作是与致知力行相始终的修养的重要内容。陈淳还对凸现儒学工夫与境界的“下学上达”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客观地评价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应该肯定其中所具有的合理内容.他较早地对中国资产阶级作出合理划分并揭示其两面性,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对于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和所谓"国民革命的公式"问题,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沈寂长期坚持陈独秀研究,是国内陈独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陈独秀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者之一,《陈独秀传论》是其代表作,承载了他一生执著学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的台湾文坛上,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陈映真正在二十年如一日地和民族分裂主义进行着斗争,他是台湾思想文化战线上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战士。他的小说创作建立了民族文学的风格,充满着深沉的民族主义内涵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他表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台湾的"内心"。陈映真是台湾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陈维崧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和骈文家。他的家族 ,与晚明的政治关系极其密切。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排比钩勒 ,考述了陈维崧的家世 ,展示了其家族主要成员在明末清初山崩海裂般的动荡年月里的遭际和性格 ,有助于对陈维崧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 ,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还相当薄弱。陈垣教授在英敛之、马相伯的影响与帮助下 ,完成了一系列基督教入华史的研究论文 ,无论是研究方法 ,或者是研究内容 ,均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并在中外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愧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开山之祖”。  相似文献   
9.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3,19(3):36-38
陕西有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陕南文学富有南国情韵,陕北文学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是陕西作家的特色所在,同时也存在缺陷,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对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城市几乎没有涉及,城市文学的缺憾使陕西文学几近半肢瘫痪。  相似文献   
10.
陈维崧词非沉郁型艺术特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锦 《唐都学刊》2002,18(4):77-79
陈维崧词缺乏道德意识的贯注 ,对其审美价值有所削弱 ,故不能成就沉郁风格。欲在此种处境中别出新裁 ,必然有其特别的艺术走向 ,琢磨形式之美感和造就意境之深微为其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