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太湖黄颡鱼(Peteobagrusfulvidraco)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包括种内性状变异、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等,并对黄颡鱼在太湖渔业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颡鱼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不大,而且有抑制野杂鱼过量繁殖的作用,因此认为在太湖现有的生态条件下,黄颡鱼应作为优质鱼类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同步于清帝的南巡盛典,作为江南著名风物的杭州西湖十景被一一仿建在北京圆明园中,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文章通过对圆明园与杭州两处“西湖十景”的比对,厘清了圆明园对其写仿的方法为“实景写仿”与“会意写仿”两类,并通过院本绘画、现状照片、清帝御制诗以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宫样式房图档,分别就每一景的对景关系作一简析,得出了圆明园写仿杭州西湖十景过程中的尺度缩小、官式做法、意境追索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湖地区传统水利生态的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诸如太湖与三江一体化,活水周流等,分析了水生态文明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及其水文生态结构的长期承传性。新时代下基本生态水文结构所形成的水环境问题,仍可以从古代的水利生态结构中寻求解决之路。许多现代水利工程所产生的问题,仍可以从古代的经验中得到解决。水污染的解决,景观水面的增加,古代的活水周流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传统文人所重视的水文景观,需要在现代社会承传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洞庭"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出现,但是意义不完全一样,也不一定是同指一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体还处于"渊"、"泽"的阶段,"尚相当窄小",应该还不会有"洞庭湖"之称。随着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洞庭湖名逐渐形成并开始固定。洞庭湖之名在湖南的出现,则可能是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发生了地名的移位。  相似文献   
5.
流域生态补偿是利用经济手段对流域生态的外部性进行矫正的一种手段。政府强干预型与市场主导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都各有优缺点。当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存在法律机制尚不完善,水资源的产权模糊,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方式单一,公民参与渠道不畅等困境。为构建高效的跨行政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制定专门性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自主性,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既要在近期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在远期着眼于建立市场手段为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公众参与的经济激励机制,以提升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认可度与制度效用。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营规模、劳动力转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为基本理论假设,以江西省鄱阳湖区25个县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相关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面源污染呈正相关;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重和单位面积耕地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面源污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安全等5个方面构建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年为基期,2020年为目标期,对环洞庭湖区2005、2007、2009年两型农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区两型农业建设虽渐见成效,但各指标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安全”方面,最突出的是湖区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不降反升”。闲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培养现代农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激励农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考虑农户受偿意愿、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构建生态补偿标准转化模型,对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分区特征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为365.64亿元/年,湿地农户受偿意愿总值约为82.96亿元/年,鄱阳湖湿地行政区内部和外部生态补偿标准总值分别约为86.88亿元/年和84.91亿元/年;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实施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冬季农业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文献查阅、知情人访谈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部分县(市、区)的冬季农业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不够重视;发展冬季农业的内容比较单一;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等。并提出了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农业的对策:巩固冬季种植业面积、抓好冬季种植业生产;发展冬季农业要因地制宜,在类型上要有所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等。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口过速增长和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原因,江西鄱阳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等区域性的环境与发展不协调问题,对鄱阳湖区发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基于"公地悲剧"的启示,本文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角度探讨造成鄱阳湖生态恶化的社会原因,探讨从产权界定、理清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的治理方案,继而解决鄱阳湖的生态恶化问题,最终从制度上解决鄱阳湖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