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突破了早期和中期小说中更多从体力强悍、胆魄过人等外在性格特点对人物的描写,而从年老体衰、拼搏与失败、丰富的内心世界、"群狮"的梦等视角创造了桑提亚哥"硬汉"的形象,极具创新性;对大海、作为审美对象和征服的对手马林鱼、给人类带来厄运的鲨鱼以及作为基督化身的桑提亚哥等艺术形象的创作折射出作品所包蕴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天才作品,历经沧桑,终被世人接受,并成为久读不厌的文学经典。弗莱把神话原型理论与文学作品相联系,为我们解读经典另开先河。我们能通过神话原型来反观人类的命运,构建信仰与历史责任感。本文正是从基督原型、夏娃原型、撒旦原型、失乐园原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堕落与上升、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与共鸣。  相似文献   
3.
《智血》通过剖析其主人公黑兹尔在对宗教的信仰与怀疑之中挣扎,最终皈依基督的荒诞经历,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的动荡环境中人们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从而揭示出奥康纳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中所蕴涵的宗教思考和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4.
《天堂》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康索雷塔是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她的身上同时体现了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当代女神运动是在基督教传统之外发现妇女灵性传统并加以当代诠释的精神运动。它不仅表达了女性主义对妇女赋权的关怀,而且也传达了她们在现代性困境中探寻出路的思考和行动。在此过程中,她们的文化寻根有着深厚的生态寻根意蕴。这一点从女神运动的思想来源、荣耀女神的新异教实践和女神学宇宙论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文章通过析取当代女神运动的生态内涵,以表达这场运动所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这就是,在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中,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妇女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也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6.
在赛赫有关中国的三部曲中,《一块卵石》描写了儒、道、佛文化下人与自然原始和谐的中国环境,美国希望依托先进 的科技改变她,结果失败;《白莲》利用信奉佛教“慈悲为怀”的中国背景来反省并批判美国社会自身所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双重 道德标准问题;《感召》希望以基督拯救中国于“贫穷无知”,结果发现中国文明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外来的干预只是浪费时间。 作者试图利用中国形象为美国社会现存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寻找出路,呼吁全球语境下的多元文化包容并存。  相似文献   
7.
离开基督建公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心树 《文史哲》2002,(4):125-130
当今流行的所谓“公元”实际上并不“公” ,而是一个拘泥于传说的耶稣生年 ,充满西方宗教色彩的“基督元” ,同时也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数学错误基础上的“缺零元”。因此 ,我们建议采纳既能加入零 ,又能摆脱基督宗教的束缚 ,同时又简单易行、转换成本很低的“零推法” ,以建立科学的、真正“公”的国际元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上的解脱。而“女海盗”斯卡利特则冲入亚特兰大,征服般地建构起身体的家园,并用瑞特.巴特勒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此岸”的双重家园失去后,斯卡利特回到“基督”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下的救赎。中西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虽有殊途,但对“家园”的追寻终究同归。  相似文献   
9.
弗莱娜莉·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社会对她的天主教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她的每件作品都浸透着宗教情结,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非常鲜明的神秘怪诞风格。  相似文献   
10.
詹姆士.巴里的小说《彼得在肯辛顿花园》和《彼得和温迪》写于20世纪初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彼得不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还有四个象征性身份。通过分析彼得的身份及特点笔者进而阐明彼得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是与作者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