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廪君巴人“武落钟离山”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廪君巴人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有些学者认为湖北长阳佷山即巴人发源地武落钟离山。本文从山名、方位、难留山、赤黑二穴、阴阳石、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多方面论证了此观点不能成立。然后,从地名、地貌、民俗、姓氏、县志、古文献、古地图、考古发现等,论证了长阳西部今柳山为武落钟离山所在地。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与山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山区经济发展既有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文化、大量的劳动力等优势,也有自然条件恶劣和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整体素质低等不利因素。要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其优势,加强山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5,3(1):91-96
薛文波先生是上世纪著名的回族学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一生汲汲追求真理,为弘扬回回民族爱国爱教的传统精神而努力.中年遭遇冤案,蒙受巨大苦难;晚年幸逢改革开放,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回族历史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取得重要成绩,对回族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遗稿已被汇编成<雪岭重泽>1、2两卷出版,今逢薛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雪岭重泽>的第3卷即将出版,作者特撰序言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大量的实地考察成果 ,论述了黑龙江渤海山城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尚书》特殊的文献价值,并举例阐释《尚书》在中国上古林业史研究中提供的史迹线索,具有现实建设深层意义的历史依据,是为林史文献学目录提要之一则  相似文献   
6.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探析贾平凹小说叙事的山地文化意象,认为商州山地文化元素和意象是贾平凹打造的文学商州世界的标签和文化地标.它们既是贾平凹整体意象叙述的组成,又形成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文化内蕴.在贾平凹小说艺术架构中,这一叙事特点的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左权县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实践了一条以"1城34村"为目标的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加快县城和中心村建设、大力度移民搬迁、开发生态庄园经济、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统筹城乡区划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贫困山区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