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博克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克认为,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的精神,但是,其内涵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演变.如今,博克的这一观点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大学自治与政府约束的冲突,以及大学维护学术自由与承担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大学难以回避现实,不得不寻找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观和德目表,但在行动时却往往盲目无措,一些传播与媒介伦理研究者推荐了“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等实用的伦理推理模式,这些希望确定行为理由的推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说服力的伦理依据。那什么是我们行动时可以依靠的东西?是随处可感的道德感吗?然而关于道德感的基因、神经生物和生物进化方面最新的科学研究明显打击了我们对道德感神话般的期待。不过,这类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线索:行为的道德依据或者说道德感形成也许必须要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美德伦理的研究传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追寻美德的办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模型,还把我们引向一条德行合一的道德探询之路。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已经步入"协统者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培训机构的人员不仅要拥有科技运用能力和协调统筹能力,还应努力帮助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求,积极关注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性,从容应对教学与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哈佛大学戴瑞克·伯克教学中心正是"协统者时代"美国高校教师培训机构的典型代表。该中心采取集中化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帮助高校教师理解"超职业"要求,提升教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新变化,适应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最后还支持教师主动应对教学、学习乃至科学研究的新态势。其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正在探索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里克·沃尔是当代颇具有影响力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英国左派人物。他主张用激进运动的形式反对资本主义,以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对社会公平和人权的侵蚀。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认为当前反资本主义激进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利用互联网传播运动信息,并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反资本主义运动。虽然反资本主义激进运动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至关重要,但是过渡性政策也一样必不可少,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过渡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维护大学的自由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力求同时实现的目标。但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为了自由,大学需要保持自治的本色,与社会保持距离;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又呼唤大学走出象牙塔,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处于进退两难中的现代大学,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呢?德里克·博克在他的著作《走出象牙塔》中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给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Much Black diasporic scholarship is beholden to one or the other of these two claims: the first locates Africa as origin, by way of anthropological verification and corroboration, while the other tends to erase it in the name of an anti‐essentialist articulation of hybridity and creolisation. The consequence of their self‐representations within the binary discourse of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is that each portrays itself as being in conceptual opposition to the other. In this article, I suggest that this binarism is a false one and attempt to chart a path out of these two paradigms by destabilising and undermining their binary self‐positioning. I argue for a model that at once transcends this binarism and takes care of the ‘deficiency’ of each model; the model I propose simultaneously foregrounds Africa in a non‐essentialising manner and recognises the trajectori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history in the reading of African diasporic narrative and performance. I suggest that we deploy the concept of genre in the reading of these narratives because genre at once inscribes origin as discursive and thus erases the fixity and truth claims of singular origins, while simultaneously disclaiming and de‐authorising any notions of singular determinations. I consolidate this suggestion with a genre‐based reading of Derek Walcott's Dream on Monkey Mountai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