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489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 (砖 )有大量的表现汉代妇女生活的画像 ,主要有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贵族妇女形象、劳动妇女形象、历史故事中的妇女形象、侍女形象、乐舞百戏中的艺伎形象六种类型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妇女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始终是现代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但是,从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开始,主体已经声名狼藉,主体哲学的范式被视为陈腐过时了,传统的主体之争已经没有意义,无论语言是第一位,或者自我意识的个体优先,这两个范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凸现和遮蔽着什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或者寻找一种介于这两种范式之间的思路倒是可能的,如米歇尔福柯之路。  相似文献   
3.
侵权纠纷是民事诉讼机制解决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侵权案件逐渐增多,过量的侵权诉讼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不仅是对法律制度本身的损害,更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要解决侵权诉讼的膨胀问题,必须找到控制侵权诉讼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是司法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事强制执行制度亦无例外。我国强制执行法律体现了人权保障理念,但仍显不足,强制执行法的发展,应从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人等各利益主体的基本权利保障角度出发,完善立法,改进执行措施,在对执行当事人和案外人基本人权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生效裁判的合法、及时执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与四川汶川地震自然灾害进行的伟大斗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巨大号召力、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社会主义中国的厚实综合国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当事人之间诉讼费用负担和国家对审判成本负担的划分影响着当事人诉讼行为的选择。目前中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制度存在着制度供给不足、缺少救济措施、权利分布不均衡和国家承担公共成本太低等问题,因此健全中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制度,制定可行的救济措施,并对民事诉讼费用负担判决实行监督,实施法院独立预算等措施,才是解决民事诉讼费用负担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天灾敌祸,由此而产生了极大的荒情。根据地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一方面大力放赈救急,另一方面领导根据地军民扩大生产,增加财富。根据地的救荒运动不但为战胜灾荒、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负担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重,在目前的治疗基础上,研究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联合脑电信号和功能核磁共振信号,根据两种生理信号和音乐都具有无标度性的特点来建立对应关系,生成脑波音乐。这种脑波音乐包含有人体自身的生理信息,通过实验验证其更贴近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我们让具有焦虑症状的大学生聆听脑波音乐,结果表明聆听脑波音乐能一定程度上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任云兰 《社会工作》2012,(11):23-25
近代天津是一个瘟疫多发的城市,尤其是在水旱灾害频发的年份。瘟疫流行期间,天津市各慈善团体均致力于疫病的防治、控制和治疗。他们的善举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尤其是士绅倡导的"防疫"理念为近代公共卫生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市民基础。  相似文献   
10.
A pilot study of an interactive hazards education program was carried out in Canberra (Australia), with direct input from youth participants. Effects were evaluated in relation to youths’ interest in disasters, motivation to prepare, risk awareness, knowledge indicators, perceived preparedness levels, planning and practice for emergencies, and fear and anxiety indicators. Parents also provided ratings, including of actual home‐based preparedness activities. Using a single group pretest‐posttest with benchmarking design, a sample of 20 youths and their parents from a low SES community participated. Findings indicated beneficial changes on a number of indicators. Preparedness indica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pre‐ to posttest on both youth (p < 0.01) and parent ratings (p < 0.01). Parent ratings reflected an increase of just under six home‐based preparedness activities. Youth knowledge about disaster mitigation also was seen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p < 0.001), increasing 39% from pretest levels. While personalized risk perceptio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1), anxiety and worry levels were seen either not to change (generalized anxiety, p > 0.05) or to reduce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 (hazards‐specific fears, worry, and distress, ps ranged from p < 0.05 to < 0.001). In terms of predictors of preparedness, a number of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predict posttest preparedness level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earching done by participants between education sessions. These pilot findings are the first to reflect quasi‐experimental outcomes for a youth hazards education program carried out in a setting other than a school that focused on a sample of youth from a low SES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