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市场交换活动在许多传统道德家看来,是与道德要求不相容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传统社会商业的坎坷命运,直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商业才呈蓬勃发展之势。在思想领域,一些理论家例如亚当·斯密对商业进行了道德上的合理性证明——市场交换有一种道德机制。作者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 ,世界已发展到全球化阶段 ,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已不可能离开“全球化”的总体国际背景。全球化进程呼唤文化自觉 ,新的文化论争需要文化上的自知之明。在并非由我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树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不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 ,而只能是开放的文化天下主义 ;它既不自卑 ,也不自大 ;既有忧患意识 ,又有文化自信。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陈坚 《齐鲁学刊》2007,(5):18-22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论题,"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主张,这两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即"义"相当于"利他",而"利"相当于"自利",但在内容上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儒佛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义利之辨"是在伦理向度上立义的,而佛教的"自利利他"则是在境界向度上立义的;儒家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重视"义",以"义"为前提来达成"义"与"利"的平衡,而佛教在"自利利他"关系的处理上则重视"自利",以"自利"为前提来达成"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义是西方的概念 ,在西方背景下考察它的内涵、与利己主义的关系及其双面效应 ,可知个人主义是西方的最好选择 ;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可以吸收其合理内涵 ,但由于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的特殊性 ,不能简单移植作为西方伦理原则的个人主义 ;当代中国应确立的基本伦理原则应为新型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Nearly forty years ag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ice of Blood’ (1968) and ‘The Gift Relationship’ (1970) added a new dimension of ideological conflict to the debate about the values, ends and means of social policy. The questions that Richard Titmuss posed in ‘The Gift Relationship’ are still discussed in current debates about the respective merits of unitary and pluralist models of welfare, the egoistic and altruistic motives that underpin them, and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trinsic to the status of citizenship. The ways in which the content and focus of these debates have changed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are here reviewed, taking Titmuss's ‘The Gift Relationship’, my own contributions i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Policy’ (1971) and ‘The Idea of Welfare’ (1979), and Julian Le Grand's ‘Motivation, Agency and Public Policy’ (2003) as the temporal and salient points of reference. A brief introduction describes how the academic debate became sharply polariz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nd how a key decision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journal was taken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6.
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消费主体利己本性的合理性,并分析消费利他主义的前提、行为及其结果,试图以消费为媒介,探究人类完整的利己、利他和互利的本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