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通过对青年爱弥儿的道德教育的论述表达了他关于青年社会交往的观点。《爱弥儿》中的青年交往观主要包括青年社会交往的必要性、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青年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等内容。卢梭的青年社会交往观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虽然带有一定的空想性,且主要针对的是18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于现代青年社会交往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青年参与社会交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青年社会交往应讲求一定的艺术和方法等观点值得加以借鉴和参考,使其对现代青年社会交往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肖瑛 《社会》2008,28(2):39-39
功能分化和领域分离被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构成许多建基于启蒙理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分化条件下不同社会领域及功能之间如何整合的问题在启蒙理性传统中却付阙如。本文在M.莫斯的“总体的社会事实”的启发下,尝试构建一个“总体的社会组织”概念来考察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文章认为,涂尔干的“法人团体”想象是以在社会组织层面整合国家与个人之间,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以及社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之间的人为对立为目标,“法人团体”属于中介性的“总体的社会组织”范畴。虽然涂尔干的这一想象有简单化和乌托邦化的嫌疑,但其对于洞悉和超越高度分化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弊病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尔凯姆认为,人类的教育,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横向地看必需满足社会需要,纵向地看则是一个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变迁的历史轨迹表明,教育在取代身份等级充当社会分工工具,发挥其社会"效能"的同时,自身也深受其害。一方面,教育在努力弥合社会分工"失范",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促进社会"有机团结",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分工手段的教育,其功能渐遭异化。教育的社会分工"失范"有待改观,要求教育自身乃至社会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迪尔凯姆强调分工在彼此依赖的个人之间创造出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法律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思想,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用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分工、注重利益整合和价值导向并举、以动态平衡的新理念解决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学术思想丰富,其主旨可以概括为: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宗教衰落时,重建道德,实现社会均衡。为此,他反对演绎伦理,提倡道德科学,反对简单道德进化论,主张基于不同主体的实在道德。着重在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其道德科学观点加以阐述,希望能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怡静 《创新》2009,3(5):91-94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原则,无意或有意,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在中国文坛上始终没能出现一支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则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不同流派之中,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左拉小说的"人学"观进行理论探讨.对左拉"人学"观的形成、发展、影响给予必要的解释,并对文学界存在的不同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林如稷先生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浅草社”、“沉钟社”的主要发起人与健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家,是四川大学老一代知名教授。他一生的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始终追求进步,奉鲁迅为良师,引左拉为同道,文学活动紧系社会改革,重视民生,不失个性。他的文学道路并成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Emile Durkheim's theory that norms and values become more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in a society as it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iated. To test Durkheim's theory we examine etiquette manuals—the common texts that define normative manners and morals in American society. We perform a deductive content analysis on past and present etiquette manuals to understand what changes have occurred regarding shifting behavioral norms and values over tim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hange has occurr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etiquette manuals, reflecting a greater change in the normative order. We find—as Durkheim would expect—that three main shifts have occurred: a shift from specific to general expectations for behavior in social settings, a shift from demanding to more suggestive rules of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a weakening in the severity of sanctions for breaches of etiquet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