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立高等学校由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取得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成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使其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对公立高等学校行政主体资格的研究,有利于保护高等学校和相对方(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高等学校的依法行政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与自底向上逐层综合是制定总体规划的有效方法。文章详细讨论了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和有关的辅助方法,包括确定規划范围的总体法(Portfolio),定义职能领域、职能、管理活动和有关实体的自顶向下分析,确定系统结构的实体分析与组合、实体活动分析和U-C数据库计划。  相似文献   
3.
杨晔 《科学发展》2014,(7):9-18
中国式"新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增长与实体经济背离,也未能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前政策的出发点,不应仅出于控制金融风险而对"新金融"加以限制,更多的还是应考虑如何加大力度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上海"新金融"政策定位,应借助"新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活跃和繁荣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为抓手,构建上海"新金融"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明末开始,都城北京一直生活和吸引着因各种原因而来的外国人,生活、工作、研究使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亲身记录和著述。这些外文资料提供了与中文资料有差异的北京城和北京文化,即对同一城市的不同内容、角度、范围和认识。只有将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综合对照来研究,才能得出“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概念认识,开拓和深化北京研究的新途径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在教育行政赔偿问题上存在一些区别,通过案例分析和两岸相关法律的比较,如赔偿法规、行政侵权归责原则、教育赔偿主体、赔偿程序等的比较,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价值诉求,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人文精神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本文认为只有全面把握人文精神的特征,才能建设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对于劳动价值理论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在于他能够清晰界定财富与系统揭示财富源泉。然而,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相比较,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却存在着三对矛盾:交换价值与价值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商品价值与生产资料价值之间的排斥关系;商品价值与收入源泉之间的颠倒关系。而且这三对矛盾皆根源于亚当·斯密混淆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相似文献   
9.
在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向度内,儒家"一体之仁"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的道德共同体,这一道德共同体具有统一的本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主张将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自然界,建立包含调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规范的新型伦理学体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在儒家"一体之仁"观的意识论向度内,天地自然运行的法则与人事活动行为规范是合二为一的,仁不仅是人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这就决定儒家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与调节人与人关系相互关联的总体层面,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儒家"一体之仁"观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