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信达切"三原则由已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在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提出并经过三次逐渐完善的阐释,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原则的适用性可在李文俊对《喧哗与骚动》的汉译中找到明证:在内容上,译者字斟句酌加上必要的注释,毫无偏差地忠实于原文,完全地实践了"信"的标准;在表达上,归化和异化,简短地道的口语与庄重冗长的书面语完美融合;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切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因此,"信达切"三原则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标准既是翻译活动需要遵循的准则,又是翻译成果进行鉴定的尺度。翻译标准之争自有翻译以来就存在,贯穿了整个翻译史。翻译家们提出的不同的翻译标准或原则,如同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得出不同的译品,形成了翻译艺苑里百花齐放的盛观。其中,在翻译实践中,最具代表性和影  相似文献   
3.
对于"信"和"忠实"的讨论自翻译活动存在就一直在进行,随着翻译实践的扩展以及理论思考的深入,人们对于它们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回顾了翻译史上对"信"和"忠实"具有代表性的表述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学人对此更为辨证的思考,并结合翻译过程中的几个能动要素,对"忠实"和"叛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信达雅"翻译理论的渊源和演进在近现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作为翻译理论的标准化及合理性,在翻译实践中应加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决定了它的对策性,而翻译标准决定了译品的质量和所传达的思想。十九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标准大体是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为标准的。期间也有别的提法,如“忠实、通顺”等,但都没有“信、达、雅”更有说服力的。可是“信、达、雅”也非绝对的标准,适合于任何体裁的翻译,有人亦提出它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翻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忠实和通顺是翻译活动的两个基本标准,二者相辅相成,任何翻译实践都必须遵守这一翻译原则,否则,就不是完整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忠实”原则里,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对于源语国文化和翻译文本的忠实。然而,翻译作品的受众是译入国的读者,读者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所谓“忠实”应当把对于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可、句式习惯、审美感受、情感体认等方面。只有达到既对源语国文化的忠实,又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9.
關於"《澳門民法典》翻譯論叢"發表後(《澳門理工學報》2006年第1期),若干問題得到反響,包括商榷、探討等,故本文繼續就該法典在語言和法律上的一些不妥之處,從翻譯的角度,加以分析、評述(其中部分內容會涉及到中、葡、英文的對比),以期對澳門法律公文翻譯水準的提高有所幫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