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历史是一部竞争的历史,其中关于生存竞争的谋略智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开发这笔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针对世人生活竞争压力增大的实际,提出引导人们学习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竞争思想,希望借此达到提高人们竞争能力和突破原有功利局限的效果,进而实现对整个三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2.
论大众文化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文化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浪潮,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大众文化消费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情与理的困惑选择--论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事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忽略的历史存在 ,由于与现实过分密切的关系 ,时事小说家们虽以史家自居 ,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因此形成了时事小说情感与理智两相悖反的独特现象。本文从对明君中兴的企盼、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对神鬼迷信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时事小说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在聋儿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构聋儿社会资本成为社会康复的核心内容。在聋儿听力康复过程中,由于聋儿游戏群体的缺失、家长的认识偏误以及家长社会资本的不足等原因,导致聋儿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文章从小组工作视角出发,提出通过组建聋儿游戏群体,增进聋儿家长社会资本,重构聋儿社会资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韩国音乐人朴载相的音乐作品《江南style》自网络发行后,以类似"病毒式"传播速度迅速走红,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普遍追捧和青睐,由此掀起了一股模仿狂潮,具体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一是对作品本身真正的模仿,二是对作品模仿群体的从众跟风。除音乐作品自身因素外,《江南style》的走红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家史小说。小说在追溯家族七代黑人曲折命运的过程中,清晰折射出黑人祖先身上不同的文化身份。通过对黑人家族三个典型人物文化认同的分析来探析黑人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建过程,这将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少数边缘人群寻找精神归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反映出诗人的本土意识,即美国及美国文化的烙印.虽然艾略特并没有像其他美国诗人如惠特曼那样成为真正"美国制造"的本土诗人,《四个四重奏》却不妨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诗歌中流露出的美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国本土影像的意象清晰可辨.文章着重挖掘诗歌中体现美国文化的哲学内容和诗歌意象,从而证明本土意识在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This chapter considers the promise of epigene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enomenon of voice hearing an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ccount for the links between voice hearing, trauma and abuse.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epistemic spaces and controversies, which surround the calls for a more 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re molecular focus of epigenetics. This includes the vexed question of how to invent and work with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are processual, indeterminate and contiguous with the biological, social, technical,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These challenges are posed for sociologists, psychosocial researcher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 who when theoriz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re often trapped by an individual/social dualism or bifurc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The chapter explores evidence from the Hearing Voices Movement to draw out the issues at stake for addressing biosocial matters.  相似文献   
10.
Research highlights lasting cognitive and academic challenges in youth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from institutional care.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examining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students' sense of membership at school and associated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The current study measured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nd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in post-institutionalized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n = 29) compared to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ly adopted from foster care (n = 28) and non-adopted adolescents (n = 32). Post-institutionalized males had a lower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than males adopted from foster care or non-adopted males. Group differences in school membership were mediated by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