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34篇
民族学   54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93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814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is article, we attempt to extend and nuance the debat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ategy, appropri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We present the case of four generations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overing the period 1980–2015), and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evolution of strategic 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is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nd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s were governed with different and shifting degrees of formality. Simultaneously, firms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y accessibility across actors and technologies to benefit from openness and appropriation of innovation.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appropriability needs to be expanded from the focal appropriability regime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it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actor relations, with dispersed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ssets and technologies. Consequently, the shaping of complementary and substitute appropriability regimes is central when strategizing in dynamic and systemic innovation contexts. This hold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platforms, and coopetition.  相似文献   
2.
剑溪堂刻本《书经》为近年在徽州地区发现的一种《尚书》新版本。根据其书口、版式、字体、用纸、内封面以及避讳等情况综合判断,该书刊行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与北图藏元明间宗文书堂刻本《书集传音释六卷》同出一个版本系统。它的出现对于认识《书经》乃至整个《尚书》的流变史有其重要意义。在蔡沈集传《书经》普遍流行六册、七册线装本的情况下,三册毛装本无疑还具有较强的版本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学首先产生在美国,在那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后传入到欧洲及其他各地。目前,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传播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内地。中国内地传播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引进阶段、受挫阶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使美学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文章论述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核心是人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和人的本质,并且由此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人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朝着保护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也因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知识产权与人权问题上的争论。知识产权的提出与制度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哲学、经济学上的合理性。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属于私权。但同时知识产权也属于发展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知识产权的发展权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把握知识产权发展思想的真谛和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利用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7.
郑玄是汉学的总结性人物,其《尚书》训诂,是东汉《尚书》学之代表。郑玄《尚书》训诂,融古文、今文、谶纬于一体,是两汉《尚书》学谶纬化范围扩大的最好例证。通过郑玄,我们可以知道,古今文《尚书》学的对立并不妨碍双方对谶纬的吸收,谶纬在郑玄手中变成整合古今文《尚书》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史记>叙事首创"互见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今人在嘉许<史记>"互见法"首创价值的时候,对部分互见文字的真伪要谨慎,还应看到<史记>"互见法"体系并不完备,<史记>"互见法"的运用还不很自觉,特别是"互见法"对于今人还原<史记>"一家之言"的哲学真相有很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中国,观念现代化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三次思想解放和启蒙阶段,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深化阶段。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因为编撰性质不同而不应将两者完全等同一致。关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更可得见当时新旧史学转换的种种特征在历史撰述中的具体表现。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通常被认为是开始使用了章节体,其实仍以使用纪事本末体为主,编纂形式新意无多,而其划分历史阶段的分期观念,以及受此影响而在历史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学术意义则不可忽视。清末出现的多种中国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成为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