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erder’s philosophical model of the learning organisationThe author describes Johann Gottfried Herder’s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his plans for an ?alternative“ school. His ?alternative school concept“ shows how the teacher as supervisor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take the individual needs into account and adapt the didactic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to these needs. This practice conforms to the rules of today’s reformed schools. Learning as an extension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life possibilities requires an open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and this is what Herder designed.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 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相似文献   
3.
《亲合力》是歌德晚年讨论社会婚姻问题、探询人生自然真知的小说,也是歌德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创作背景、小说人物设置与塑造的角度,试图解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歌德在小说中展现的是一个充满自然魔力的世界,讨论的是人类婚姻宿命悲剧的根源。他既肯定了中庸之道、勇于舍弃的婚姻态度,又颂扬了浪漫主义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卡莱尔的英雄道德史观是通过宗教形式而通往道德核心的历史观。英雄道德史观来自于他对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的社会批判上,因而有着鲜明时代特征;而思想基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十九世纪英国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一是对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尤其是费希特思想的欣赏与回应。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中国,因其理论的实用化及可操作性而适应清末新教育改革的需求,在教育界开展实践活动,到民国初年达到高潮。该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促进了近代中国教学法的研究及实验,并有助于近代科学教学理论与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晚年的歌德明确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仰和崇拜,塑造出一个“乌托邦化”的拿破仑形象,其原因首先在于拿破仑对歌德有着“知遇之恩”;其次在于拿破仑是个天才,而歌德恰恰推崇天才;再次在于歌德将拿破仑当作批判德国现实、建构德国未来的一面镜子;最后在于歌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反对民族仇恨,呼吁用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透过歌德塑造拿破仑形象的四种动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庸人”和“天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1901年,通过《教育世界》的介绍,首本教学论译著———汤本武比古的《教授学》传入中国,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阶段”也随之被国人知晓。此后,随着教育学和教授学(法)教材的译介及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的运用以及教案的编写使“五段形式教学阶段”得到进一步推广,加快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鉴于此,对《教授学》进行文本分析,以便了解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阶段”的传入及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许苏民  李淼 《社会科学》2012,(9):99-107
1727年出版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约翰·伯克哈特·门肯撰写的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史》,论述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哲学史料等内容,勾勒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该书认为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提出了中国哲学中有为求知而求知与为政治服务两种传统,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两大部分,其特点是注重实践性和政治伦理等重要观点。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其诞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裴斯泰洛齐被公认为近代瑞士及欧洲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在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他围绕人性和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度的哲学思考和探索,试图将个体放在特定的社会境遇之中,力求造就适应并能不断革新现代社会生活的国民,由此为奠定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作出了突出贡献。总体而言,裴斯泰洛齐和他同时代的康德都继承了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深入探析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哲学思想,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把握这位 '人类的教育家'的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10.
赫尔巴特兴趣教学思想的内核是以兴趣达成兴趣。对其架构和运行机理的分析,揭示出现时课堂教学应然的双维路径与实然的单维路径固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深层次的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