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的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繁荣与当时的城市发展市民人口的增长并不同步,而是由梁启超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所推动的。梁启超的努力适应了当时小说家安身立命的需要,他们自觉响应梁启超,政治小说成为当时小说的核心。梁启超的小说观念适应了士大夫文学观念的需要,他们抛弃了鄙视小说的看法,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中来,他们对梁启超的认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市场,帮助小说繁荣。  相似文献   
2.
宇宙意识是梁宗岱诗论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梁宗岱新诗的重要特色。从空间的万千事物,到时间的每一瞬间,诗人都聆听到了"宇宙底精神"及对"永恒的迫切呼唤"。借以这种宇宙意识,梁宗岱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并完成了对人生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法律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早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用西法”;中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不能用西法”;晚期法律思想则认为“法制与民主的前途必在中国逐步展开”。其早期法律思想是其功利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中期法律思想与晚期法律思想,则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但侧重点不同,中期侧重人的因素,晚期侧重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性是一脉相递嬗的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诗界革命"的梁启超诗歌理论主张包含了复杂变化的新诗体创建追求.他主张突破传统诗歌体式的局限,从外来文化吸取营养创建新诗体.这一主张包含着文体变革观念与文化化合观念,是文学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设计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昆腔兴起,首先采用的是梁辰鱼。他作剧曲《浣纱记》诉诸场上,作散曲《江东白苎》吟咏推广。他的散曲开创了晚明一派,形成了散曲创作的独特风格,自成一体:"白苎体"。他"以词入曲"的结构方法,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集曲翻调的宫调体式,对后来曲家影响颇大。但他散曲创作中出现的弊病如词藻浓艳、格律不协、意脉阻滞,也多为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由于现实的危机和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输入,清王朝的合法性危机再次爆发。梁启超戊戌维新后一度在是否采取民族主义立场的问题上动摇不定,1903年访美归来后,他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在革命排满思潮风起后,梁启超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他将革命派的汉民族主义称为小民族主义,而将自己的合中国境内诸民族的民族主义称为大民族主义。实际上,梁启超这种大民族主义不过是由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本身的偏颇而采用的一种修辞,其实质是"国家主义"。中华民国这一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表明国家主义的认同模式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不同语境下的梁启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杰  林绪武 《文史哲》2004,(4):22-24
作为一个著名的维新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的社会活动家、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 ,梁启超不仅在近代中国有突出贡献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 ,对历史的回顾影响着对未来的选择 ,实际上 ,关于现实的定位和未来的选择更容易凸显历史的记忆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由此而常议常新。有鉴于此 ,我刊分期编发系列笔谈 (上、下 ) ,以期立足于新世纪背景 ,站在学术前沿 ,从不同角度对梁启超进行重新解读 ,进而在新的语境下研究近代中国的百年嬗变  相似文献   
9.
农村问题引人关注,这是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而当今农村不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存在令人堪忧的问题,其思想根源是多方面的;当年毛泽东、梁漱溟、费孝通从不同侧重点对其进行了探索,其中不乏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译坛大家梁实秋先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坚持明辨、博学、慎思、笃行、审问的原则,诚己诚人,努力追求翻译的和谐之境,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