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曲文军 《南都学坛》2002,22(6):51-5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情痴情种”、“天下第一淫人”之称。有人说他是泛爱者 ,有人则说他是专爱者 ,彼此矛盾。指出贾宝玉“性爱体系”的说法 ,并对该体系逐层递进的性爱层次进行界定 ,这将使得人们在“泛爱”与“专爱”的矛盾面前 ,不再显得尴尬 ,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也会有深入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小说把女性的地位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其创作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其次,西式的教育和所处的位置使林语堂美化着古老中国的一切,包括一些糟粕;最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林语堂难以摆脱男权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歧视女性.可以说林语堂的女性观是一种不正确的女性观,他笔下的女性是被男人欲望化的女性.  相似文献   
3.
论海外潮人的恋根情结——以侨领林义顺、蚁光炎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亥革命时期新加坡的林义顺和抗日战争时期泰国的蚁光炎是近代两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海外潮人侨领 ,从他们对故乡和祖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的具体事迹 ,可以看见海外潮人极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浓重的恋根情结 ,文章探讨了由这种恋根情结升华起来的强烈的报国意识及其所赖以生成的深层文化基因 ,以及这种恋根情结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绛珠草·人参·林黛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4,24(1):53-55
关于林黛玉的胎生物绛珠草,经精审地考证,隐指长白山名贵植物人参。绛珠是人参结籽时的形象。曹公借人参怕风吹雨打日晒,与绛珠草、林黛玉体貌相似这一特征,喻当时大清怯弱不堪的国体。宝黛不是封建"叛逆者"形象,而是满族童贞时期少男少女形象。红学研究对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予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1938~1942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最辉煌的时期。文章依据档案、当时的报刊、文献、口述历史资料及该会内部资料,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组建、空间及内部组织结构变迁、与卫训总所的关系以及“内部风潮”的潜滋暗长对抗战救护事业的多元效应,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本体理论的研究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构了自己系统、完备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对新时期我国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和散文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陆迁台的新移民女作家,林海音不仅以其多栖文学家的活动为台湾文坛创造了一段黄金般的"纯文学岁月",更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的小说题材,皆以女人、婚姻、家庭为中心,呈现不同时代里的女性生存命运,揭示男权话语遮蔽下的婚姻真相,体现出反封建的文学启蒙精神.林海音也由此成为台湾女性世界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9.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师,她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独立文学思想和独特鉴赏眼光的评论者、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者试图从林徽因的评论和散文中梳理其文学观念,并结合具体文本,就她深受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来分析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