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声音镜子女人--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马那瓦卡系列小说中,运用独特的女性写作方式,刻画出一群执著探求存在意义及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并以此来挑战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文学传统.凸现了劳伦斯为阐述女性在父权制的话语中"言说生命真相"而作出的抗争所采取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重建知识论是邦久哲学的终极命意,而如何理解确证的本质是重建知识论的关键所在。邦久的确证理论经历了前期和后期截然不同的重大变化,在批判基础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基础上,前期的邦久形成了有着重大影响的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但由于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逐渐显露出严重的理论困难,邦久最终放弃了这一理论,重新回到了内在主义的基础主义之路上来。  相似文献   
3.
缺失历史的艺术再现——解读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龙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龙翼》通过叙述视角、场景、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段描写了以一对华人父子为主要人物的华人早期移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飞行梦想的故事,从而忠实再现了20世纪初美国华人移民艰苦奋斗的经历,补写了一段美国历史中一度缺失的历史;同时也为华人移民后代了解先辈的历史,为美国这一多民族移民的国家处理各民族的关系提供了生动且真实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鼓王》中清晰地勾勒出宗主国文化与土著文化相遇、浸润、相斥、决裂的走向图 ,对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心理态势的剖析表明文化误读带来了外来强势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短暂共存 ,然而前者对后者殖民化、边缘化的征服欲望导致弱势文化为维护自身整一性而进行的不断抗争。宗主国文化暂时的中心地位最终被看似柔弱而坚韧不屈的土著文化成功消解 ,不得不离开这片理想“家园” ,而两者在撞击后也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偏离值法——度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是度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方法 ,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 ,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缺陷。鉴于此 ,提出了一种度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新方法——偏离值法 ,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老子、庄子与劳伦斯都对其所处的社会极其不满,并进而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与质疑.为了使人类摆脱困境,老庄提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目的在于逃避社会现实;劳伦斯则主张回归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以拯救日益衰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们的区别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很多评论家所关注。有的从女权主义方面加以论述,有的以恋母情结为基石来阐述工业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更有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作者利用女性实现男性自我。如果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纽带,以保罗与母亲、克莱拉和米立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可以看出保罗非但没有利用女性,反而是被其母亲与克莱拉所操纵,并最终毁于她们手中。  相似文献   
8.
《马贩的女儿》是D.H.劳伦斯“性与美”哲学的经典阐释.在这篇小说中,劳伦斯以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为手段并结合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描写,突出了小说“救赎”这一主题.小说的创作主题以及对“池塘”、“马”“火”、“衣服”意象的运用揭示了劳伦斯希望人们能打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道德、理性的束缚,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