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货物所有权移转的时间问题 ,是货物买卖中的一个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 ,在分析与评价关于货物所有权移转的主要立法例的基础上 ,探讨各国立法协调之可能性。本文认为 ,交付主义为最佳选择模式 ;尽管关于货物所有权移转的时间采取的立法例不尽相同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没有协调的可能性。就实际情况而言 ,各国或地区的有关立法对此问题的规定正在走向趋同 ,即采用交付主义或向交付主义靠拢。各国或地区立法之所以具有协调的可能性 ,这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具有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性别比偏低、文化水平较低,且民族、地区差异明显的特点。目前制约健康老龄化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有法制环境问题,政府、社区组织老年工作问题,以及养老文化面临冲击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三条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霍增辉 《兰州学刊》2008,(4):121-124
安乐死问题涉及到医学、法律、哲学等诸多领域,对于安乐死问题一直存在赞成与反对这两种声音。安乐死并不与伦理道德相冲突。反对安乐死论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伦理道理驳斥另一种伦理道德,不具有科学性。安乐死问题与生命权体戚相关。安乐死某种程度上是生命权的表现形态之一。安乐死立法是建立在发达的医疗制度、法律制度等基础上的。当下中国对于安乐死立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本土现实而谨慎进行,对安乐死的条件、程序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图书馆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保护无法律法规依据,而图书馆的处罚条款因超越了其管理权限失去规范作用,是文献资源屡遭破坏的重要原因。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图书馆立法,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立法条件已经成熟。图书馆立法必将为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人才队伍的稳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5.
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保英 《社会科学》2007,1(3):75-91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我们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和财产关系的复杂化,2001年《婚姻法》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夫妻约定财产制,但这一制度在立法上仍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来说,行政伦理建设必须加强国家公务员自身建设、法律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建设。自身建设是基础,法律制度是保障,社会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罪"是否可行,本质上属于刑事立法范畴.由于见危不救概念与内涵的复杂性,所以在立法上宜区别对待.而刑事立法又受诸多因素制约,从而对"见危不救罪"的思考远未结束,新的思想与内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9.
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将通过对企业主和劳动者这种“微观权力”关系的调整,为实现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搭建更为扁平化的“微观权力”架构。同时,由于权力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各种利益相关者为保值或增值自身利益而加入这个利益博弈格局,从而使新《劳动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预期目标和效益。因此,通过对新《劳动法》可能的正、负价值的认知与解读,可以为人们趋利避害地利用它实质性地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5条缺乏宪法依据,该条规定将造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方略之间的冲突,且和《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4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22条不是"根据宪法"制定出来的,其性质不能被视为对现行宪法第100条的修改或者拓展性解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中没有涉及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方面的内容,也没有明确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相较于其他类型法律规范的位阶关系,应该将它们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